第125章
即便万般不愿,众人还是朝她行了个礼。
沈乐妮罢了罢手,也不想和他们多说话,兀自打量起四周。
今日担任评委的乃是两方共同选出并邀请的人,除了董仲舒,还有张欧、石庆等官员,一共五位,还有两位尚未到场。而她对面,那些学生还围在一起小声商讨争论着今日的比试内容,他们的桌面上摆了好几卷竹简。
再就是来这里看好戏的围观群众。不得不说,今日太学的人格外的多啊,沈乐妮都怀疑这里面有好一些人是外面混进来的。
一刻钟后,外面的人群忽然有些骚动,一队护卫披甲配刀而来,将通往阁楼的路迅速清出,然后便见人群齐齐朝着某个方向跪伏下去,嘴里高呼着陛下。
头戴冠冕的刘彻被众多官员护卫簇拥而来,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入到了阁楼,然后整个阁楼就被护卫层层拱卫起来,围观人群只能站在远处看着,连里面的无关人员都被赶了出去。
再说里面,刘彻径直走到上首坐下,沈乐妮直起身一看,心里忍不住嚯了一声。好家伙,如今这阁楼里怕是当朝重臣都在这里了。
跟随刘彻而来的,除了李蔡和张欧两个评委,还有公孙弘、齐博明、桑弘羊等人,甚至还有卫青和霍去病等武将。
卫青想来是来保护刘彻安全的,而至于霍去病,沈乐妮不用猜都知道,表面许是为保护刘彻安全,实际肯定是求着刘彻要来看热闹的。
人已来齐,比试即将开始。
早在此前,沈乐妮就已经把如何裁定输赢的规则告诉了几个评委。
采取的是打分制,每个评委最高可以打二十分,最低是零分,五人总共满分是一百分,每一场比试结束后进行分数汇总,然后以评分高低论输赢。总共三局两胜。
在比试过程中,需等一方说完,另一方才能开始说,而且只能由一个人进行提问或者回答,不能同时有多人开口,否则便是犯规,依情况扣分。
但为防止评委们有忘记之处,沈乐妮又在开始比试前讲了一遍规则。
至于评委们是否会因偏见而乱打分数,沈乐妮倒是不太担心,毕竟有刘彻在此,加上还有许多朝臣在场,那些评委怕是没有那个胆。
说完以后,比试正式开始。
第一轮比的是辩论,由评委张欧进行抽签,抽中的是太学学生的论点——应不应该扶商。
听张欧说完后,在场大多
数人忽然神情就松了下来。似乎非常确定,对于这个论点,沈乐妮无论如何都输定了。
太学学生的论点,便由正方沈乐妮先进行自己的观点阐述,时间为半刻钟。
她开口徐徐道来:“对于‘应不应该扶商’这个论点,我认为应该扶商。首先,早在先商时期,华夏大地就已出现商业贸易。既然商业存在于世,并且延续至今,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越发庞大复杂,说明便有其存世之理。”
“商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其一,繁盛的商业可以增加许多税收,充盈国库;其二,可以使钱财流通,既能使食货*得到发展,也能促进社稷安稳;其三,可以促进一些技术的发展和改进,从而促进国家更加强大,例如农具、军械等;其四,可以让一些民间技艺传承下去,不至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其五,商业越发繁盛,需要的人力便越多,便可以让更多流民有事可做。”
她顿了下,说出最后几句话:“不仅如此,国与国之间还可以进行商业交流,若两国之间利益紧密联系,一则不必再用联姻来保证短暂和平,二则不会轻易触发战争。因此,商业不仅可以使国家国富兵强,还可以促使社稷安稳。以上,便是我的观点。”
听到某一句话,刘彻搭在大腿上的手指微动了动。
沈乐妮声音不大,但字字句句皆有理所依,清晰有力地落入所有人的耳里。
许多人随着她的话一思考,却颇觉有理,不由看向反方,期待他们会怎么驳斥。
沈乐妮说完以后,对面学生堆里走上前一人,开始阐述:“商业暴利,使得钱财大量聚于少数人之手,更加不利于国之发展。若扶商,会致使农民放弃田地,以致田地荒芜,粮食产量急剧减少,进而危害国本。也会使得人口流动情况增大,不利户籍制度的实施。且自古国家危难之时,商人囤积粮食、抬高物价,发国难财之例不在少数。商人秉性如此,若再加以纵任,恐危及国家根基。”
说到这里,那儒生看着沈乐妮,字里藏针道:“国师认为应该扶商,实乃居心叵测。”
阁内阁外,所有围观之人都静静听着,心思各自变化。
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后,那学生开始对沈乐妮的观点进行质疑和反驳:“国师说促进钱财流通,但学生方才就说了,商人若将钱财都聚于自己之手,如何谈流通?再说税收,自古商人逃税之例不在少数,国师有何办法可以让商人按时按数交税?国师还说两国之间若进行商业交流就不会轻易触发战争,可若是商人与别国勾结,反过来危害本国该如何?国师如何能肯定此种情况不会发生?”
到了这里,阁内的气氛已然变得紧张和严肃。众人屏着呼吸,视线游移在两方之间。
沈乐妮神情不变,平静而从容地回道:“想要商业规范、商人遵规、按时缴税,这便需要朝堂制定出全面的律法规章加以约束。严律重刑之下,极少人敢兵行险招。至于你最后那个问题,我认为你方观点太过牵强,自古为奸者身份各异,所以是否和异国勾结,无关所事何事,而是与个人德性有关。”
一一驳回对方的观点,她才道:“对于你方提出的问题,我想说,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选择或者放弃,端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且你方既然没有否定促进技术改进和发展、促使国库充盈、让无业游民有事可做等观点,那就说明你方也是认同商业确有以上好处。既是利大于弊,便可以一试。”
那学生还要再说,但他的时间却到了,轮到了沈乐妮根据对方的阐述进行反驳。
她掷地有声道:“你方说商人将钱财聚于己手,试问自古以来收受贿赂、聚大量钱财于己手的官员还少?这是个人的品性罢了,以个人德行评判整个商道,未免太过牵强。你方说会导致田地荒芜,可商业也能反过来促使农业发展。例如张骞大人去到西域,带回了西域的诸多农作物,这使得大汉农作物更加丰富,百姓在食物上的选择更多。”
“诸位或许不了解,不同的蔬菜所含养分不同,但这些养分很多都是人的身体所需要的。饭桌上蔬菜种类越多,百姓的身体就会越发强健,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寿命。”
“而导致人口流动加剧,可以制定相关条例,例如限制一个郡县内的从商人数、从商品类等等,完善律法规章。时移世易,任何制度不会一直适用,需应时而变,若一直固守陈规,或许才会危急国家根基。”
“至于发国难财,那依旧是个人品性问题,不能观一人而定全体。如春秋时期之范蠡,被称为商圣,他就是一个仁善商人的典范。因此,凡事不能以偏概全。若一国之内所有人都带着偏见观事行事,这才会危及国本!”
沈乐妮的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即便如今在场的大部分人最初都与太学学生持有同样观点,可到了这时,也不禁开始思考起来。
那些原本抱着轻蔑之态的人此时也不由得微微变了脸色。
至于对面那些学生,如今的神态被沈乐妮驳斥到已然不复最初时的轻松。他们面面相觑着,神色有了一丝慌乱。
-----------------------
作者有话说:食货:和经济一词意思相近。‘食’指农业生产,‘货’指货币和商业活动。古代没有经济一词,所以用‘食货’代替。
前面关于丞相公孙弘病逝的地方已做修改,记错了,公孙弘还有两三年活头……抱歉啊啊啊!
第123章 好诗
“可谁敢用国家安危,去赌那些商人的品性?商人重利是本性!”对面站出来另一个学生,高声反驳道。
沈乐妮道:“你说错了。重利乃是人之本性,难道就因为此,就畏畏缩缩不敢迈出一步?若国人皆如此,谈何让家国更繁荣昌盛?”
对方还要再驳论,可时间已至。接下来,便是双方的总结时间。
沈乐妮扬声道:“食货发展的根本因素,和生产力、钱财流通有关。而生产力与钱财流通,又与商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若想要一个国家的食货方面变得更好,商业繁不繁荣便尤为重要。商业交流比联姻和亲更能使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保持时间更久,因为人是无法轻易放弃触手可得的庞大利益。”
“这,才是人之本性。”
“除此之外,商业还能带动更多的新事物出现,能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可养家糊口之路,例如运输一事,这其中包含陆运、河运乃至海运,包含甚广。又比如会出现许多种作坊,作坊越多,意味着所需的技艺便越多,这又可以为百姓提供各类学习及赚钱之道。若天下百姓皆有所事,从古至今的流民问题便能引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