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见着他们几人来了,就招呼他们近前说话,还给他们几人都赐了坐,上了茶。
  隆科多谢恩之后,接过了茶水,先饮了一口,也不说话。
  最后是皇帝先开了口:今日诚亲王所奏,你们觉得如何啊?
  隆科多早知有此一问,他也早就打好了腹稿,只是这会儿还轮不到他先说,因此他也只是沉默不语,眼睛却看向八贝勒和怡亲王。
  这两人当然立刻同意:诚亲王所言,是为古之规训,我等身为人臣,自当为尊者讳。
  雍正皇帝听了这话,笑而不语,看起来是十分满意。
  之后他又看向马齐和隆科多:二位爱卿觉得如何呢?
  马齐年纪大,自然先开口:对此臣无任何意见。
  改不改名字的,是你们爱新觉罗自己家的事儿,干我富察家什么事,马齐虽然莽,但是又不是个大傻子,皇帝早有此意,他反驳个什么劲儿。
  皇帝满脸欣慰的点点头,然后又看向隆科多。
  隆科多见此,也立刻躬身回复:诚亲王此言,可见他对皇上之忠诚,不过皇上之尊,在于大行皇帝亲传国祚,在于上天所受道统,改与不改也不变皇上之尊容。
  好!皇帝听了这话,高兴的抚掌大笑:舅舅果然深得朕意。
  说完他看向几个臣子:诸位皇子阿哥的姓名,本是大行皇帝所赐,又何必为了这点小事改来改去呢?诚亲王所言固然合乎礼法,但是礼法不外乎人情,朕又岂能为了这个,远了你我兄弟的情分呢?
  这话说出来,八贝勒和怡亲王都跪下谢恩,隆科多自然和马齐也一起跟着跪下扣了个头,直呼皇上圣明。
  雍正此时心里很庆幸,幸好叫了舅舅过来对答了一番,否则自己还真就把这事儿办下去了。
  虽然说改名有助于树立自己的权威,但是反过来,这岂不是又成了心虚之兆?
  想到这儿,雍正也长出一口气。
  自己分明就是大行皇帝亲传的嗣皇帝,在这方面或许宽容一些,更能让人对自己信服。
  **
  等从养心殿出来,八贝勒先匆匆离去了,马齐因为内阁还有要事也没多做停留,最后只有怡亲王和隆科多一起往宫外走去。
  怡亲王对隆科多还是十分和气的,他笑着道:隆大人果然敢言。
  隆科多不知道他这话的深意,只是笑着道:倒也不是臣敢言,只是臣之前监察京内舆情,却也明白一个道理,所谓舆论舆情,有时候你越堵,他反而传播的越广,对这些东西,小事儿你不要理会,他传播几日自然就消散了,若是有人在背后引导推动的大型舆情,则需要顺势引导,转变舆论风口,这正是堵不如疏的道理。
  如今京中的流言,虽然没有历史上那么厉害,但是也偶有传闻,这或许也是皇帝想要采纳诚亲王所言的原因,但是隆科多却认为,改个名字根本没什么用,只能又给人提供一个说辞罢了,还不如不改。
  怡亲王听到这番话也是若有所思,许久道:那何谓顺势引导呢?
  隆科多笑而不语:或可暗中引导相反言论,或可找个不相干的风月舆情盖过这股邪风,此等事宜,最忌朝廷下令申饬责备,要是朝廷正面回应,不说多说多错,只怕这些人还会以为朝廷在遮掩。
  隆科多觉得自己这个意思很明显了,千万别写《大义觉迷录》对线,丢人先不说,日后都是你的黑材料。
  当然了,这个时间线,曾静这帮人还没露头,大义觉迷录自然也还没影儿呢,不过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
  怡亲王听完这些话,一时间若有所思,一直等走到宫门口了,他这才对隆科多拱了拱手:隆大人所言,果真都是金玉良言,胤祥受教了。
  隆科多急忙回礼:臣不敢。
  **
  诚亲王胤祉的上奏被驳回了,不过皇帝还是嘉奖了一番诚亲王。
  夸赞他懂礼。
  诚亲王一开始还因为皇帝没有采纳自己的谏言有些不安,但是后来见着皇帝并没有迁怒于他,还夸奖了他,这心就放到了肚子里。
  与此同时,宫里也发生了一件事。
  十一月二十九日,先帝的宜妃坐着四人抬的软轿前往先皇灵前至祭。
  要知道,哪怕是刚被尊为仁寿太后的德妃乌雅氏,都是走着过去的。
  而且宜妃还大喇喇的坐着轿子超过了太后,在灵前遇到皇帝时,言语间更有不恭敬之意。
  这让皇帝十分生气,却又不好真的责罚皇考嫔妃,只能将宜妃跟前的大太监责打了一番。
  这话传出来的时候,隆科多听完也是摇了摇头,雍正皇帝的心胸原本就算不上多么宽宏大量,宜妃还如此自取灭亡,宜妃这母子俩也是没谁了。
  之后隆科多入宫时,皇帝也给他谈起此事,言语间怒意尤甚。
  宜太妃因为皇考宠幸,竟也失了为人处世的分寸,实在可恨!
  看起来宜妃当日应该将他冒犯的不轻,直到现在竟然还这么生气。
  隆科多观察着皇帝面色,最后出了个主意:宜太妃为先皇嫔妃,皇上不好管束教导,不如让太后娘娘出面教导一番,太后娘娘仁厚宽和,想来宜太妃也能学到几分太后娘娘的品性。
  皇帝一听这话,先是一喜,又是摇头:太后太过仁厚,而且这段时间身体也不好,只怕不能辖制的住她。
  他想了想又道:宜太妃如此跋扈,多半是近身服侍的奴才挑唆的缘故,等皇考丧仪结束之后,我必定严惩这些狗奴才!
  隆科多皱了皱眉,看起来太后和皇帝之间的隔阂还是没能消除,这点小事,皇帝也不敢信任太后。
  不过这话,隆科多就不敢多说了,毕竟疏不间亲,他身为人臣,又哪里管得了皇帝母子间的事情呢。
  最后这件事情就这么尬住了,宜妃依旧每日前往大行皇帝灵前哭灵,但是或许因为有人提点过她,之后她倒是不敢这么嚣张了。
  只是隆科多心里明白,皇帝是不会放过她的,起码也不会放过她跟前得用的奴才。
  **
  入了十二月,皇帝突然下令,册封八贝勒胤禩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胤裪为履郡王,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皙为理郡王。
  这还没完,他又封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掌管了朝廷的人事权。
  隆科多听到这消息都震惊了。
  他之前也是有文职的,正是廉亲王现在所任的理藩院尚书。
  理藩院尚书虽然也是尚书,但是和吏部尚书简直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他平时也就管管和外藩之间交往的那些事儿。
  但是吏部尚书可是天官,掌管朝廷上下的人事权,他这简直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这就是所谓的从龙之功带来的好处吗?
  这也就怪不得历史上那么多人,为了这所谓的从龙之功不顾生死了,这投资之后的回报是真的大啊。
  **
  隆科多做了吏部尚书之后,权势日盛,上门来拜访恭喜他的简直络绎不绝,隆科多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门亲故旧。
  不过对于这些人,隆科多也就客气招待一下,他们送来的礼物,只要超过百金,全部退还不受,来跑官的,也从不答应,最后人来得实在多了,索性直接避不见客,只让家人招待。
  只有真的与佟家关系亲厚的,才出来见一见。
  他这边热热闹闹,其他几个被封的王爷们也挺热闹的。
  最热闹的当属廉亲王家中,据说许多八爷党上门恭贺拜访。
  但是很快又传出来一个消息,说是廉亲王福晋,面对皇帝的恩赏,却并无喜色,还说出了:有什么可祝贺的呢?谁知道这位置还能坐几天?
  隆科多一边感叹廉亲王福晋愚蠢,一边将这事儿报到了皇帝耳中。
  毕竟他如今还是九门提督,需要负责监察京中各处的言行问题。
  廉亲王福晋这话能传到隆科多耳中,自然也能传到别人耳中,他不得不报。
  只是心里也忍不住疑惑,这个廉亲王福晋是恨不得让廉亲王早死吗?为何这样的话,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