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718节

大明话事人 第718节

  而自家这儿子,当年在府学明明有机会与九元真仙混个同窗情分,结果硬是被宰辅公子的傲气整没了。
  王衡还没有体会到父亲的忧愁,很关心的问道:“父亲到底想推举谁入阁?”
  王锡爵答道:“我也不知道该推举谁,我准备问问首辅赵兰溪,看看他有什么建议。”
  王衡疑惑不已,父亲你吃错药了?怎能把推举新阁臣的大权拱手相让?
  他质疑道:“你不想留下一点班底,以待卷土重来了?”
  王锡爵有点失态的斥道:“卷土重来你娘个头,我将推举之权让出去,还不是为了你!”
  再说就朝廷现在这形势,还留个几把班底!
  有别人留班底的空间吗?没看到连所谓的申党都被吸收完了吗?
  而后王锡爵又对仆役吩咐说:“今日不见客了!我出门去!”
  王衡一脸懵逼,父亲这是怎么了?很少这样情绪爆发。
  王锡爵出了门后,直接前往首辅赵府!
  反正他已经下台了,不用避什么嫌,只要自己不要面子就不无所谓!
  赵志皋正在和李如松说话,听到王锡爵来访,又赶紧把王锡爵请进来。
  对于已经下台的大佬,反而在礼节上更不好慢待。
  “什么?你征询我的意见?”赵首辅和王家大儿同款一脸懵逼,同样怀疑王锡爵吃错药了。
  王锡爵坚定的对赵志皋说:“你让我推举谁,我就推举谁!
  但我也有个条件,明年会试要让这个人当主考官。
  在我想来,你应该不会去当主考官吧?不如将主考官指定给别人。”
  当今会试主考官要安排一名大学士来充当,一般是没当过主考的大学士轮流上,可现在内阁只有赵志皋一个人。
  但赵志皋刚当上首辅,正是积攒威信时候,肯定不愿意暂时离开内阁,在贡院与世隔绝的关一个月。
  所以明年春天会试的主考官,必定从三名新的阁臣里选出。
  赵志皋顿时就明白王锡爵的想法了,王家嫡长子王衡如今还在混国子监,估计明年打算以国子监名额参加会试。
  王锡爵是想以一个大学士推举权为代价,换取儿子的前途,而且至少安排一个庶吉士。
  如果王锡爵不在了,就凭王衡和林九元的关系,怎么可能进步?
  真是造孽啊,林九元虽然不在京城,但影响力仍然渗透在各个角落。
  隔着两千多里,也能隔空送一个大学士推荐权到他老赵手里。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赵志皋忍不住感慨道。
  又指着李如松,对王锡爵说:“李都督为父亲求字,以慰籍父亲抑郁之情;
  而王太仓你为了儿子甘愿舍弃权柄,你们两家真是父慈子孝,家风醇正!”
  ------------
  第六百六十章 搬出林泰来名头就行了
  朝廷各衙署封衙后,政务就基本停止了,各种明面上的斗争也很有默契的按下了暂停键,毕竟大家都要过年。
  年底最后几天,各衙门活动只剩下了一件事,那就是年终公宴。
  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喝酒闲聊,最热议的话题就是三位新阁臣的人选。
  预计申时行、王锡爵、王家屏三位老人会在年后上奏推举新人,以彰显新人新气象。
  对于三位天降机缘的幸运儿会是谁,仿佛人人都能猜上几句。
  不过普遍都认为,被推举的人应该还是词臣出身的官员。
  毕竟三位前阁老都是翰苑坊局词臣体系的受益者,肯定要继续维护这个体系。不会像外朝廷推那么野,搞出不拘资品的噱头。
  这样的话,候选人范围就少了很多,更别说现在词臣出身官员本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情况。
  在三个人里,申时行要推举的人选最为好猜。
  本来申时行应该会推举沈一贯,但沈一贯还在丁忧,所以人选大概就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张位了。
  三个月前,申时行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情况下,把居家赋闲的张位起复掌
  管翰林院事务,由此可见申时行对张位特别青眼有加。
  这次估计就顺理成章的再次扶上马送一程,推举张位入阁。王锡爵和王家屏心目中的人选,就比较不好猜测了。
  王锡爵心目中的人选就比较难猜了,因为平常王锡爵倾向性就比较模糊。
  也有人猜测王锡爵可能会推举礼部左侍郎赵用贤,虽然两人阵营不同,但同为苏州人,又是乡榜同年,私交还可以,足以托付“后事”。
  当初赵用贤反对张居正夺情时,王锡爵还去张居正家里为赵用贤求过情,说得张居正急眼了差点拿刀自尽。
  不过赵用贤因为女儿退婚的历史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之后名声坏了,这是个问题。
  同时舆论也认为,王家屏也可能会推举赵用贤,因为清流势力和山陕同盟阵营实在没有多少可用的词臣出身官员。
  王家屏的同乡后辈刘虞夔在资格上最为合适,但刘虞夔有两个问题。
  一是他年纪实在太轻了,二是他官居吏部左侍郎,不能离开吏部这个关键阵地。
  而清流势力的创始人大佬沈鲤虽然资格上很过硬,但在先前外朝廷推里就落选过了,不好再反复推举。
  不然容易被有心人拿住话柄,喷成无视“公论”;同时会显得沈鲤渴求富贵权势,有损沈鲤的名誉。
  所以排除沈鲤和刘虞夔之后,看起来王家屏也只能矮子里拔将军,推举礼部左侍郎赵用贤了。
  因为“退婚”丑闻,低调了将近两年的赵用贤忽然又被人瞩目了。
  词臣青黄不接,可用之人稀少,同时又可能被两位前阁老推举,赵用贤即便背负丑闻,入阁的概率很大。
  除了上述人选之外,隆庆二年榜眼黄凤翔、当年与赵用贤一起率先反对张居正夺情的吴中行,同样是词臣出身的礼部右侍郎李春、刑部右侍郎邵陛等人,也都被认为是有可能得到推举的人。
  今年年底的翰林院公宴,似乎比往年格外热闹,有不少其他衙门官员混了进来,可能是把这次公宴当成了风向标。
  那些词臣出身但已经迁往其他衙门的官员,也都积极的回翰林院参加活动。
  有可能被推举入阁的人,都成为了公宴上的明星人物,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追捧。
  如今内阁里只有赵志皋一个人,所以只能由赵首辅代表内阁去参加翰林院公宴。
  当然赵首辅也非常愿意参加,对赵首辅而言,这就像是衣锦还乡。
  当年赵首辅作为三鼎甲,却混成了边缘角色,一度官至府同知,实在是没脸的不堪回首。
  特别是当年同样是反对张居正,赵用贤之流名声大噪,而后名利双收;
  而他赵志皋却扑得默默无闻,一无所获,如果不是有贵人扶持,估计早回家养老了。
  如今赵老头登上了首辅之位,想回翰林院炫耀,也是人之常情。
  来到翰林院,赵首辅坐在首席上,旁边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张位作陪,他和赵首辅也是同年。
  然后就是周应秋和董其昌两个后辈人物,在首辅身后侍候着,当众显示出了与新首辅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
  掌院学士张位有希望被申时行推举入阁,这种关键时候当然不会得罪赵志皋,便迎合着说:
  “听闻当年赵兄在翰林宴上,以一首贺岁诗受天子赏识,而后迁为吏部左侍郎,传为一时佳话。
  关于今日宴席题诗,还请赵兄来拟题,为席间雅事开个头。”
  赵志皋笑呵呵的说:“我这里有林九元的一组迎春诗,有请诸君踊跃和诗。我会择其优秀者,推荐给皇上御览。”
  众人:“……”
  前年年底林泰来回老家探亲,去年年底林泰来正在西北,今年年底林泰来还是在老家探亲。
  所以这几年的年底,林泰来人都不在翰林院,为什么每次年尾公宴还是绕不开林泰来?
  去年让大家写边塞诗寄给林泰来,今年又让大家和诗,没林泰来就过不了年了是吧?
  首辅和掌院学士明明都换人了,看样子还是白换了!
  面对文化霸权,大部人只能选择忍受,但这时候堂中忽然有人“哈哈哈哈”大笑。
  能坐在堂中的都是有身份的人物,众人循着笑声望去,却见是礼部左侍郎赵用贤。
  旁边有人问道:“少宗伯何故发笑?”
  赵用贤有点针锋相对的高声答道:“我笑那可笑之事,又笑那可笑之人!
  我倒是想看看,还有多少可笑之人,跟着做可笑之事!”
  赵用贤这表现,很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一是因为最近这一两年,闹了丑闻的赵用贤非常低调,一反过去的张扬性子和锋芒毕露的行事风格;
  要知道,在十四五年前,赵用贤就敢以学生身份激烈的带头反对老师张居正夺情。
  被打了廷杖后,他又立刻把掉落碎肉制作成腊肉,宣扬自己的成就,一时间名震天下。
  二是其他有可能被推举入阁的人,最近都是谨言慎行,唯恐被人抓住把柄。
  哪敢这样在公开场合,与首辅针锋相对的放肆大笑和嘲弄,完全不给首辅面子。
  周应秋站在赵首辅身后,试探着说:“赵用贤为了入阁,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赵志皋回头看了眼周应秋,略有期待的说:“若这样乖张狷狂、好剑走偏锋的人入阁,只怕内阁要终日不得安宁了。”
  虽说是为了表达态度,但确实也是赵首辅的心里话,他不喜欢内阁出现赵用贤这样的人。
  以赵用贤的性格和作风,如果进了内阁后肯定要成为麻烦精。
  连自己老师的脸面都可以当成踏脚石,甚至把自己挨廷杖掉落的皮肉制作成腊肉炫耀,谁愿意和这样的人共事?
  赵首辅为人底子忠厚,不太喜欢这种名利心过强、做事不择手段的人,当然九元真仙除外。
  周应秋得知了赵首辅的想法后,便走到赵用贤面前说:
  “诗词文学,达者为先。林九元乃是当今文坛盟主和一代诗宗,而且还是身兼翰林院侍读。
  所以翰苑文学雅集围绕林泰来这个中心,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又有何不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