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816节

大明话事人 第816节

  如果担心明国水师登陆西生浦导致背腹受敌,除了撤退之外,还另一个破解之法!
  那就是正面出击,以最快速度击败眼前的林泰来,解除岛山城的危机!
  这样就算事后有一二万明国水师在后方登陆,又能奈我何?”
  最先分析的岛津义弘就不吭声了,沉默的听着两人激辩。
  始终未发言的柳川藩藩主立花宗茂一开始觉得德川家康言之有理,后来又觉得浅野长政的发言也有些道理。
  反反复复的听着两边各说各理,脑中cpu都快烧了。
  在旁边被冷落了半天的小西行长忍不住说:“我这个明军使者还没走,你们就当着我的面公然讨论下一步行动方向,这好吗?”
  众人:“……”
  ------------
  第七百四十一章 都有自知之明
  作为这四万大军的总大将,德川家康对于出战、坚守、撤退的选择是有最后决策权的。
  监军奉行浅野长政虽然之前心里对德川家康的决定不太满意,但一直没有提出过异议,表面上完全尊重德川家康的决定。
  因为事情看起来似乎没那么紧急,无论如何选择,都还有充足的容错空间和回旋余地。
  就像夫妻过日子一样,虽然有矛盾,但也还能凑合着过。
  不过小西行长带来的“大明水师即将到达”这条真假不明的消息,却成了一个引爆矛盾的契机。
  无论消息到底是真是假,但消息内容本身就能让德川军在下一阶段决策上失去回旋余地,无法再凑合着过日子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逻辑,在最终结果揭晓之前,没有人认为自己的逻辑是错的。
  德川家康不想因为援救岛山城,就冒着彻底葬送本军的风险,因为本军的主力是他们德川家的兵将。
  哪能为了救别人家嫡系,就不惜搭上自家的主力?
  有这种觉悟的人,早就湮没在战国时代的长河里了。
  但浅野长政的思路就和德川家康不同,他认为必须要救援岛山城,哪怕冒着风险、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反正本军主力是德川家的,牺牲再多也无所谓。而岛山城里可是有一大票丰臣家嫡系,当然也有自己的儿子,不救不行。
  在这种矛盾下,自然而然的就争吵了起来,甚至忘了小西行长还在场。
  所以当还算冷静的立花宗茂指了指小西行长后,小西行长就被圆润的请出了围幕。
  没有“外人”在场,浅野长政就很直白的说:“太阁对朝鲜战事之期待,众所周知。
  如果大纳言拥兵数万,却放弃救援福岛正则、蜂须贺家政等人,直接不战而退。
  就算你们德川家能完整撤回,等到了国内后,如何面对太阁的怒火?又该如何向太阁解释?”
  不但有怒火,而且还有猜忌。
  丰臣家嫡系已经损兵折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兵团都已经全军覆没,福岛正则兵团、宇喜多秀家等兵团都被打了个半残,而你德川家却刻意保存实力,这让太阁怎么想?
  德川家康长叹一口气,浅野长政这话虽然是威胁,但也是事实。
  这仗在军事上不该打,但在政治上却又不能不打。
  哪怕是打输的可能性非常大,也比直接撤退的罪责要轻得多。
  打输了是能力问题,打不打是态度问题。
  然后小西行长又被请了进来,被告知说:“两日后各自出动会战!”
  将小西行长送出营地后,德川家康、浅野长政、岛津义弘、立花宗茂又一起商议作战计划。
  这四人里,德川家康、浅野长政都是刚来的,岛津义弘一直在磨磨蹭蹭打酱油。
  只有立花宗茂真真正与明军血拼过两场,一场是碧蹄馆之战,立花宗茂是倭军方的主力并且大出风头,另一场就是汉城之战,立花宗茂负责断后。
  当时倭国吹嘘两大猛将,一般就是东有本多忠胜,号称战国第一,似乎是织田信长说的;西有立花宗茂,号称西国无双,这是丰臣秀吉说的。
  所以其他人此时都看向“经验丰富”的立花宗茂,让立花宗茂先说。
  立花宗茂是个敞亮人物,也不矫情,直接便开口道:“就过去作战情况来看,明军对我军堪称是极为轻视,大部分时候不怎么放在眼里。
  比如当初,明军总兵大将李如松数千人就敢向汉城冲;又比如我军撤退时,明军有数百骑就敢尾随我军上万人寻找战机。”
  虽然众人心里都挺不爽,但这也是事实。
  就说现在,看看对面明军估计不到两万人,就敢不停的向己方四万大军挑战。
  那些无知愚蠢的朝鲜人都开始自豪的说,天兵打倭寇就像是倭寇打朝鲜——也不知道这些朝鲜人有什么可自豪的?
  而后听到立花宗茂继续说:“所以这次会战,只能针对明军这种骄兵心态加以利用了。
  届时可将全部精锐尤其是骑兵聚集在右翼,而中路和左翼接战后逐步后撤。
  明军最强势的骑兵阵容必定会毫不犹豫的进行追杀,与后阵步兵脱节。
  然后我军右翼精锐可直接冲杀明军后阵,寻求最终的胜机。”
  其他人都在思索,立花宗茂又补充了一句,“在碧蹄馆之战,我们就是如此排兵布阵,以正面后撤诱敌,以侧翼精锐重拳出击。”
  德川家康便道:“如果没有异议,就照此策略出战。”
  之前他也没见过明军啊,多听从有经验之人的建议,总归不会错到哪里去。
  他德川家康一生行事,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
  其他人也没什么更好的建议,一起道:“请大纳言下令!”
  德川家康想了想后,开始排兵布阵说:“我们德川家的本多忠胜军、井伊赤备队,以及立花军组成右翼,由立花侍从指挥,伺机出击!”
  岛津义弘和浅野长政暗自吃惊,德川大纳言你也真敢这样部署!竟然把你们德川家的核心主力交给了立花宗茂指挥!
  不过说实话,本多忠胜加立花宗茂加井伊赤备这个右翼确实强的过分了,放在国内都能从关东横扫到九州。
  立花宗茂感动的躬身道:“承蒙大纳言信重,在下必当竭尽全力,拼死求胜!”
  本多忠胜是德川家第一猛将,井伊赤备队更是具有威名赫赫的武田家赤备铁骑的“血统”。
  德川大纳言将本家两大精锐都交给他立花宗茂指挥,这种气度实在令他立花宗茂感到心折。
  难怪在东国一带,德川大纳言的名声和人缘那么好。
  然后德川家康又继续说:“我在中军,岛津侍从在左翼,听我号令,共同协作进退!”
  却说在另一边,小西行长将倭军应战的消息带回大明官军营地。
  麻贵麻总兵睁着大眼睛,看着林天帅不说话,眼神中充满了卑微的恳求。
  林天帅被看的受不了,挥了挥手道:“你指挥!让你指挥!由你全权指挥本次会战!”
  论起自知之明,他林大帅绝对不弱于德川家康!这种临机战阵指挥,他哪有麻贵、李如松这种世代将门又久经历练的军头专业?
  他林泰来强的是大战略谋划和小分队突击,而不是战役和战术。
  解生、颇贵、摆赛等宣大系猛将连忙簇拥着麻贵上了点将台。
  又在麻贵身边放了把虎皮交椅,点头哈腰的请林天帅入座。
  麻贵迅速拿着令箭,先转头看向旁边的林天帅,有理有据的开口说:
  “大帅安危关系全军士气,不可轻易冒险,可率一千亲卫在后压阵,兼为全军总预备队!”
  林天帅:“……”
  更关键的前锋左中右你不提,先确定后阵是几个意思?
  ------------
  第七百四十二章 预备队,不动!
  让林天帅压后阵以及充当预备队,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林天帅抢功。
  在战场出风头这方面,林天帅的名声实在太响亮了,众将官不得不防。
  但麻贵和宣大众将敢与林天帅玩这种心眼子,当然也是“有恃无恐”的。
  因为麻贵很清楚,林天帅现在心里的执念只有攻城先登。
  对大兵团野战这样很难展示个人英雄主义的场合,林天帅没么大兴趣。
  野战再怎么打,也不会打出一个“先登”,所以请林天帅让让,不缺军功的林天帅也不会生气。
  两天后,在太和江对峙的双方开摆……啊不,是开打,掌握制“水”权的倭军先过江。
  再说岛山城就在北岸,若想救援岛山城,不过江也不可能。
  林天帅将会战的指挥权已经委托给麻贵了,大清早吃完饭后,就只能像个看客一样,默默的看着麻贵对各部进行编组以及组织阵型。
  然后又看着一支支队伍进入预定位置,反正位置都在他林天帅的前面。
  在与北虏的长期治安战中,大明官军已经习惯了对车辆的使用。
  战车不但可以灵活的运输重武器,还能作为临时障碍抵御北虏骑兵,是行军作战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所以林天帅就在后面又看到,无数战车在宽大的战场正面摆开,一辆接一辆的连在一起,围成了几个大圈子。
  这是大明官军与北虏骑兵打多了后,习惯性的阵地作业。
  然后官军从车上卸下大量的小型火炮,并且进行进行调试和发射准备。
  左中右三路,每路都有这样一条由战车和小型火炮组成的正面。
  目测对面倭军进入射程后,鼓声接连响起,随即官军就开始点火发炮。
  小型火炮再小,射程也比火铳要远,倭军手里的“铁炮”能造成有效杀伤的射程最多不过二十丈,这时候肯定够不到大明官军。
  几轮炮击后,倭军阵容乱了起来,这时候在车炮阵地两侧蓄势待发的骑兵开始迂回冲锋。
  前三排的倭兵“铁炮足轻”也就是火铳手急急忙忙开始进行射击准备。
  在正常情况下,倭兵最多进行三轮射击,大明官军的骑兵就会冲到身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