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疏星耿耿逼人寒(上)
屋外雨声淅淅沥沥,如细絮般从檐下垂落,寒气浸骨。正屋内却暖意融融,火盆中红炭吱吱作响,偶有爆开的火星,在砖地上溅出一瞬明亮的光。
温钧野倚在胡凳上,整个人微斜着靠在一旁矮榻上,青袍半敞,腰间玉佩也松垮垮地斜挂着,显得有些懒散。他原是极锋利的眉目,此刻叫酒气浸软了,倒显出几分少年人才有的钝感与温润。他笑嘻嘻地看着坐在对面的燕禧,一笑便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说不上天真,却也不再那么吓人了。
鲁庄头想着三少爷这次是真的醉了。他捻着胡须,眼珠子滴溜溜地转,趁热打铁地劝说道:“三少爷,您也不是外人,您别看她现在鹌鹑似的缩着,实则最懂冷暖知进退……若是您真看得上……便叫她跟着您服侍左右,也算是她命好。”他说得小心,话里全是虚词,可字字句句都把女儿往温钧野身边推。
燕禧低着头,面庞绯红,袖角攥得死紧,像一朵快要被揉碎的山茶。
温钧野听罢只是呵呵地笑,懒懒地看了燕禧一眼,那眼神里没有丝毫世家子弟的矜持,倒像是风雪中歪着脑袋的猎犬,兴致上来便咬一口。他笑道:“鲁庄头你倒是会挑日子,偏挑我醉了才来说这些。”
说着话,他傻乎乎地笑,嘴上说着没醉,分明就是醉了,眼睛却依旧盯着燕禧,语气轻慢:“你家姑娘是好,模样也俊,我没说不中。只是这事儿——”他舌头打了个结,抬手扶住额角揉了两下:“也不能就这么拍板。你也晓得,我娘、我娘那人最是讲规矩,她要是知道、知道我喝醉了就收人,怕是连我也得打骂一通。”
他说得磕磕绊绊,话尾拖得很长,连带着眼神都飘忽。
但鲁庄头却听出了意思——温钧野虽未明说,但已算是松了口。人心就是这样,一旦看见曙光,便立时照得通明。
鲁庄头立刻站起身来,连连点头哈腰,声音激动得发颤:“是是是,三少爷说得对,国公夫人一向持家有道,我们燕禧也是个知礼的孩子,自然该先去请见国公夫人。只要夫人点头,那就是我们家祖坟冒青烟了!”他说得满脸堆笑,眼角眉梢都藏不住喜色,话中一连串“我们燕禧”“我们燕禧”,几乎把女儿拴在了温钧野的袖子上。
屋外风雨虽未尽歇,但已不像前两日那般瓢泼。道路虽还泥泞,佃户们日日赶工,进山小道已初具雏形。鲁庄头想着,不如就趁着这一日,趁温三少爷酒意未醒,赶紧将女儿带下山去,一鼓作气成全了这门亲事。
次日天光微亮,炭火已熄了半截。温钧野宿醉未醒,眉宇之间却有几分早春枝头的懒意。鲁庄头在外头徘徊片刻,才试探着走进来,明里暗里催促着三少爷可以考虑带着女儿下山,先把人送到国公府见一面赵夫人,赵夫人满意了,便立刻收了房。
他话说得小心翼翼,却又夹着一股藏不住的得意与殷勤,那样子,恨不得立刻就让女儿扶着温钧野上马。
一旁的燕禧穿着一件银灰色绣竹叶暗纹的小褙子,绣工极细,领口处一圈白狐毛轻轻搭着。她本就长得清秀,如今低眉顺眼地站在父亲身后,双手绞着帕子,脸蛋像一团熟透了的桃花,羞得几乎不敢抬头。
她是知道自己爹打得什么主意的,若能攀上国公府,不说是纳妾,便是个通房,也比一辈子窝在庄子里强。
鲁庄头斟酌一下又赔着笑脸低声道:“三少爷,咱们这边是小门小户,不晓得府里的规矩。您说……是不是我让燕禧先给三少奶奶请个安,磕个头?也叫主母心里有个底……”
温钧野本来半合着眼,听到这句,眉头倏地一蹙,睁开眼冷冷看了他一眼。眼神一瞬间恢复了他惯常的锋利,像被暴雪惊醒的狼,透着一股薄凉的杀气。
“见她做什么?”他语气陡然冷了几分,嗓音略带沙哑,“她那人你也不是不知道,一肚子酸醋。燕禧这么乖巧,若真去了,她只怕是连正眼都不会看她一回,还得阴阳怪气一番。你家姑娘将来是进我房里伺候的,不是给她当奴婢的。我堂堂一个国公府的少爷,纳个妾还要她准许不成?”
鲁庄头听得温钧野酒后所言,便觉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连连称是。
那日午后,他便不动声色地安排了马车送人下山,说白了,他是想趁热打铁,把女儿先送下山去,好趁三少奶奶那边还没起疑,先把这门亲事定了。
而三少爷一走,府中那个年轻的三少奶奶,也就更好对付了。毕竟没有男人在身边护着,女人再硬的骨头,也架不住人心冷暖、世态炎凉。若她识趣,自会悄悄退让,若是执意要查……天高皇帝远,就别管鲁庄头心狠手辣,反正这年头,死人不会说话。
他才刚一安排温钧野下山,南方那边便悄然给蕙宁传了话。
蕙宁静静坐在榻上,目光如被夜风吹亮的长灯,明灭中透出一丝沉冷。她低声吐了口气,轻轻放下茶盏,眼神一敛,沉着冷静地道:“我们也该动手了。”
第二日午后,天光乍晴,残雪未融,春寒料峭。蕙宁早早起身,她吩咐婢仆收拾了厅堂,又亲自遣人请来了庄头与几名掌事老吏。檀云与绛珠分列左右,神色从容,南方在旁,持刀而立。
鲁庄头进来时神色尚且镇定,却也不免心中疑窦横生——三少奶奶这是唱哪出?按理说,她此刻该因着丈夫一言不发地离去而有悲凉之色,怎的反而神清气朗,竟还主动召见众人?
他目光在厅中转了一圈,终还是压下心头的不安,低头作揖笑道:“三少奶奶安。”
“各位坐吧。”蕙宁盈盈一笑,神色平静如水,笑吟吟地开口,未见任何不妥,“今日请大家来,是想与几位老先生聊一聊田庄上的诸事,权当是新岁伊始,共商来年之策。”
此言一出,众人你看我我看你,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接话。
鲁庄头咳了一声,半带试探地笑道:“三少奶奶前些日子不是说账上都没什么问题么?怎么忽然想起这事儿来了?”
蕙宁轻抿口茶,动作缓慢而不失优雅,随后将茶盏轻轻搁下,目光自盏边抬起,眉目弯弯地扫了众人一眼:“前些日子连下数日大雨,山路泥泞,人心浮动,我一时烦闷,也未细细思量,如今天晴日朗,我心里也亮堂了些,自然就想着把往年旧事再翻一翻,权当清帐理脉,洗洗尘罢了。”
这话说得婉转,却滴水不漏,既不失礼,也不含怨,却隐隐透出几分敲山震虎的意味。
她顿了顿,又笑道:“不过此‘家常’,非彼‘家常’。”
正说着,南方从侧后步出,手中抱着几册旧账与数封卷轴,一一陈列于长案之上。鲁庄头眼角微跳,脸上却仍旧强作镇定。
蕙宁随手抽出一卷田契,铺开在案上,语气不急不缓:“这一页,记的是福圣二年春耕前后的田亩划界之事。上头分明写着,鲁庄头私调田界,将邻庄黄田一百三十亩划入本庄,仍以原租税征收佃户,却不入府账。”
话音刚落,檀云已领着一位老佃户从垂帘后缓缓走出。那人衣衫洗得发白,双膝未着地便已打颤,脸色蜡黄,皱纹纵横,一看便是常年风吹雨打、日晒田间的老实庄户。
可他一瞧见鲁庄头,身子倏然一抖,仿佛被蛇咬过似的,扑通便跪下,额头几乎磕到砖面上,浑身颤若筛糠。他眼中并无恳求,更多的是一股难以遏抑的愤怒,像是被压抑太久的老兽,终于得以发声。
蕙宁眸中微光一闪,却仍语调温和,神色慈蔼:“你别怕。让你来说,是叫你将这件事说明白。今日堂上有众位掌事在,也有府中簿册为凭,你只管如实回话,我做主,不让你受冤。”
老佃户抖着嗓子,磕了一个头,牙齿打颤间挤出几个字来:“回夫人……奴辈昔年种的是黄家地,自知不归鲁庄头管。怎地三年后,忽说划归本庄,再问便要挨鞭。奴是个没念过书的,连契纸也不识几个字,只晓得人家的地,咋就成了别人的?”
他说到此处,已忍不住涕泗横流,一边流泪,一边狠狠叩首,声嘶力竭:“奴不敢妄言,也不敢顶撞,可这几年收成虽好,却一年比一年穷,连孩子病了都不敢看郎中……这银子,是被谁拿去的,奴虽不敢说,可心里清楚!”
“放你娘的狗屁!”鲁庄头猛地起身,紫涨面皮上浮着层油汗,像腊肉淋了热汤,他指着老佃户怒喝,“你就是个见风使舵的老不死,今日是受人唆使来污蔑我是不是?府上从来清清白白,怎容你这等村野刁民胡言乱语?”
蕙宁只似笑非笑地转向他,缓声道:“一派胡言?是嘛,那也好。正巧,今年春荒早至,府上需整编各庄赈田数目,需得实地丈量归档,按田亩大小划拨粮秧。这丈田一事,庄头想必最熟不过。既说无亏心,那便由我亲自监理,明日从西岭黄田起丈,鲁庄头协同在旁,佃户互验,不得偏差一分一毫。”
她抬眸定定望向鲁庄头,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丈量,不只丈地,也丈人心。若土地无欺,我自会封章上呈,若有隐占,那便是欺上犯主,按律处置。”
此言一出,厅内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