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3章
只是永平侯终究是代表了丹阳王一脉,他犯下的罪,不管丹阳王是否知情,做为既得利益者,他都会被定性为同党。
为了安抚天下百姓,也是为了宽慰为先帝崩逝而整日“沉郁”的皇后,杨盈下令剥夺其亲王身份,以皇子之身将其囚禁于府中。
至此,随着丹阳王,不,应该是梧国二皇子杨行健的判决下达,一场在梧都内部轰轰烈烈的造反行动,就这样被掐灭在了前夕,没能闹得最大,并顺利落下帷幕。
皇后虽身处后宫,但其父在朝中任职,所以对于朝中发生的变故还是知晓的,所以在得知杨盈并没有打算让她出面垂帘听政的时候,就猜到了一二。
这不,今夜便邀约了杨盈入皇后宫中用晚膳,主要也是为了谈起日后小皇子的登位一事。
此事清歌并不多么担心,杨盈如今已经很有为帝王的资质,萧妍的试探她自己便可以应付的过去。
现如今最主要的,还是边关传来的急报,据说那安国二皇子私放北磐人入关,顺着天门关内长驱直入攻打安国,梧国边境幸好有清歌此前因北磐人挖地洞而心生警惕留下的人手,才能暂时无恙。
只是北磐人的生存在蛮荒之地,士兵们体质极好,又擅长马术战斗,是以安国一时被攻了个措手不及。
任如意此前一直在梧国境内收留从安国逃离至此的朱衣卫,已经创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酒楼,她听闻此事后,简直要恨得牙根痒痒。
悔恨当初为什么要碍于二皇子是昭节皇后的唯一血脉而手下留情,她就应该直接灭了他,将一切威机扼杀在摇篮里才是。
不过如今安国临难,任如意自然是想回到故国去帮忙的。
清歌收到此八百里加急,连夜命人扣响宫门,将与萧妍谈判至结尾的杨盈都唤了出来,并令百官立刻上朝开大朝会。
北磐打破天门关屏障,一旦掳掠安国成功,不日便可将兵马养壮,届时万一转攻梧国也不是不可能。
且之前梧国的开国皇帝也是在北磐大军中厮杀出来的,时至今日尚且不过五十年,曾经的血战历历在目,怎么能不令一些老臣担忧呢?
是以一时梧国内部纷纷忧虑不已,杨盈思虑再三,决定不再等待时机,即刻登位,以国主之身发号施令,援驰安国,共同抵御天门关外的北磐大军。
由于事态紧急,登基大典在杨盈的命令下办的极为仓促,而一些古板守旧的老臣也在章崧的眼神胁迫下,没敢开口质疑。
能否守住天门关,已然成了杨盈登位后的第一场战斗,若是她能够让梧国在这场战斗中赢得漂亮,日后帝位自然能够稳妥,若是不能……这些积年的老言官可不会嘴下留情。
毕竟对于朝臣们来说,女子当政后,“巾帼不让须眉”这话他们说得,“牝鸡司晨”这话他们也说得。
————
————
云西:求会员求打赏求花花评论~
一念关山96(会员加更)】
第1943章 一念关山96(会员加更)
清歌因着公事中夹杂着的一些私心,领命去了梧国边境的天门关大军中做了监军。
杨盈是她一手教出来的,自然对她的兵法谋略信任非常,所以临行之前还给她下了一道圣旨,言明她必要的时候可以代行元帅之职,统帅三军。
清歌收了圣旨,便和任如意一起轻装简行的去了天门关梧国大军陈兵之处。
而如意在和清歌一起看了战报之后,更是直接焦急的越过了安梧边境,去了安国境内帮忙。
清歌没有拦着任如意,她虽然也在担心着安国境内的李同光,但她也有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要顾虑整个梧国的百姓,哪怕只是为了杨盈帝位的稳固,她背后大军也无法妄动。
安国听闻梧国大军陈兵天门关,连发了三道求助国书,清歌都不为所动。
不是她没看见这些国书,而是她确实在等,等待着能有一个更好的时机,一旦安国大军被削弱到她满意的程度,她才会下令让梧国军众驰援。
好在镇守边关的李元帅和她不谋而合,她这项命令才能在军中如此顺利的下达,不过李元帅这纯粹是因为仇恨安国,想让安国多遭点罪罢了。
然而哪怕是这意见相同,军中也多有看不起她以女子之身对军事指手画脚的,这导致清歌多花了些功夫当众摩擦了李元帅及其座下几个心腹将军好几天,才得到了军中人的敬意。
只是没想到她不过拖延了几天出兵的时间而已,在下令出兵的当天就等来了宁远舟和于十三两人。
清歌在见到拿着杨盈令牌的宁远舟和于十三时,倒是心中隐隐有股“果然如此”的感觉。
她就说这两个人怎么在她和任如意走了之后这么平静,明明离开前的时候还拉着杨盈和钱昭一起吃了一桌送行宴,还在宴会结束后差点哭出声来,感情是她前脚走了,后脚就去求杨盈给通行令牌了。
好在杨盈知道她的计划,帮她拖延了这两人几天,让她能顺利拖一拖安国。
对于为何迟迟不肯不出兵,清歌的解释自然是她需要时间来收拢军心,否则不足以服众,而这些日子以来,她每日摩擦李元帅及其心腹将领的事也不是秘密,一查便知。
所以宁远舟和于十三倒是当真没往她有可能会在三军阵前玩儿阴谋这方面去想,只记得心疼她被风沙吹得又瘦了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