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荀俣为季汐的事情忧心,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迫不及待的要将想法告诉季汐。
  只听他言道:“秦时驰道四通八达,可惜被拆除的所剩无几。若是重修驰道,并将木轨和车轮换成铁轨和铁轮,则更快更稳。”
  季汐一副你在想x吃的表情。
  据记载秦朝时就有修建“铁路”,只不过轨道是木头制成的。
  铁表面的摩擦力比木头小。
  三国时期的冶铁技术已经较为纯熟,造出铁轨没有问题。
  关键问题是造铁轨值不值?
  如果实用价值不大,与其造铁轨还不如用来造武器和盔甲。
  毛笔用起来不太方便。
  “你随我来。”季汐在院子里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手里拿着根树枝蹲在地上写写划划。
  荀俣蹲在季汐旁边。
  季汐知道荀俣是一番好意,见他体弱就在交通工具上下功夫,居然想到了建造铁路。
  这点荀俣比他更像是一名穿越者。
  想必是关心则乱没有顾虑周全,但也很让人感动了。
  蒸汽机车头造不出来。
  电力机车头造不出来。
  内燃机车头造不出来。
  别说季汐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造,就算是知道怎么造,以三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也没有办法造出来。
  现阶段能够用来拉火车的唯有骡马。
  近现代史上的唐胥铁路就是用骡马来拉火车车厢的,足以证明骡马能够拉动火车。
  火车车厢是用铁造的。
  金、银、铜、铁的密度是要求背下来的,水的密度是常识。
  木头比水的密度轻。
  如果用木头来制造火车车厢必然比用铁制造的火车车厢轻,能够装更多的东西。
  木板的承重?
  木头制造的火车车厢比铁制造的火车车厢轻多少?
  骡马能够拉动多重的火车?
  7.86g/cm3÷0.5g/cm3=15.72
  20t÷15.72≈1.27t
  1.8x2+1.27=4.87t
  20-4.87=15.13t
  15130kg÷100kg/人≈151人
  151x9=1359人
  4870kg÷100kg/人≈48人
  1359-48=1311人……
  季汐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九匹骡马能够拉着十节装满人的木质车厢在铁轨上奔跑。
  也就是九匹骡马最少能拉一千人。
  九十匹骡马能拉一万人,九百匹骡马能拉十万人。
  一般打仗不会派出超出十万士兵。
  这样算下来建造铁轨是很值得的,既能够加快行军速度还能够保留士兵的作战能力。
  最关键的是路上不会太颠簸。
  荀俣安安静静的等季汐画完了才问道:“你画的是什么?”
  他实在是猜不出来。
  季汐丢了树枝站起身来,耐心的和荀俣解释摩擦力、密度、数字和字母各自代表的意思。
  荀俣表示听不懂。
  季汐将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灌输到荀俣脑中,从中午讲到了傍晚。
  荀俣终于听懂了。
  “事不宜迟,我们去丞相府禀报丞相。”荀俣高兴地拉着季汐就走。
  曹子建是他二人的同窗。
  他们现在无官无职要见到丞相比较难,但见同窗还是很容易的。
  他现在满是能帮到季汐的喜悦。
  季汐被拉着走了两步才挣脱开来,说道:“不急,丞相正在忙西征的事情,怕是无暇修建铁路,多半会将这事压下。”
  两人回到了房中,煮了一壶茶。
  荀俣万万没有想到,一杯茶水下肚,季汐就换了一副说辞。
  这和说好的不一样。
  季汐说道:“你的想法理论上可行,实际上行不通。”
  荀俣不解地问:“为何?”
  社会动荡的时候货币混乱,人们更多的是用实物交换,比如帛。
  纸张和帛一样昂贵。
  世家大族用丝绢来擦屁股而不用纸来擦屁股,是因为纸不够柔软。
  相当于是用钱擦屁股。
  荀俣含着金汤匙出生很明显没有金钱观念,才会想到用铁铺路。
  这和用钱铺路没什么两样。
  季汐喝完杯中尚有余温的茶水说道:“铁放在外面会有人偷,防不胜防。”
  现代都有人偷铁轨,更不用说古代了。
  荀俣反应过来铁好像并不便宜,于是说道:“那就不用铁轨了,和以前一样用木轨如何?”
  木轨总没有人偷。
  季汐摇头:“木头相对于铁来说表面的摩擦力太大,需要更多的马匹才能拉动,问题是没有那么多的马。”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荀俣空欢喜了一场。
  季汐目送情绪低落的荀俣离开后叹了口气,超出时代发展的产物基本上都是空想,就比如他让木工烧掉的那些字模。
  留着没用,反而是个隐患。
  想到这里,他想起了未曾烧掉的“徐庶”的推荐信。
  季汐忘记那封推荐信藏在哪里了,在房间里翻箱倒柜的寻找,准备找到了就烧掉。
  这时候,王二来喊他吃晚饭。
  季汐吃过饭后没有再找推荐信,反正已经用不上了,也不会有人搜查他的房间把信翻出来。
  什么时候想起放哪了再找出来烧。
  第二天放学后,季汐从荀文若口中听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