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秋泓冷眼瞧他:“你的推崇者若真多如牛毛,你的坟头就应当修得像我的坟头一样,卖卖门票,给地方财政添砖加瓦。”
  自家祖坟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推平修地铁的沈惇又是大怒。
  因此,秋绪再见两人时,发火的人颠倒了个儿,沈惇满脸愤懑,秋泓倒是怡然自得。
  秋绪小心翼翼地说:“沈叔叔,那部古书,您要是需要,就先放在您这里吧。”
  沈惇沉着脸:“不用。”
  秋绪又说:“刚刚我托人打听的事也有结果了,在节目上买走了复刻本的观众姓吴,就是樊州本地人。”
  “姓吴?”秋泓先沈惇一步开口了,“吴什么?”
  秋绪答道:“好像叫……吴重山。”
  这话一出,秋泓和沈惇一起愣住了。
  吴重山这名字很大众,除了昇代历史上那个没做出过什么功绩的长缨处总领大臣外,光有据可查的知名人物就有两位,更别提人口激增的现代社会中,有多少重名重姓者了。
  可“吴重山”买走了天书复刻本这事就很出奇且凑巧,因为,秋泓在上辈子死前,曾专门让自己的长子秋云秉把一部分天书复刻本送给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老师吴重山保管。
  而现在,“吴重山”又出来,买走了那部原本就应当保存在吴家的复刻本。
  这不会是巧合。
  “我从未听说过,吴相和当年的‘代党’、后来的天崇道以及现在的金玉文化交流协会有什么联系。”沈惇奇怪道。
  秋泓也很奇怪,因为,他就是清楚自己老师的为人处世之道,所以才放心把这样重要的东西交给吴家。
  不论他的老师是选择销毁,还是选择雪藏,在那种境遇下,为了保全自身,任是谁都不会以此为依仗,去接近天崇道。
  如果不是吴重山本人,那就是吴重山的后代了。
  秋泓不是没想过,可在他看来,吴家后代并不应当是那个买走复刻本的人,而应当是把复刻本挂在节目上出售来吸引有心者注意的人。
  有心者……
  谁有心?
  秋泓忽然想起了一个或许不相干的人。
  “那卖家呢?”沈惇又问。
  他关注这个复刻本的时间不长,毕竟,若不是秋泓,沈惇也不会清楚那江山舆图该如何解读,可就在他准备追踪复刻本时,复刻本就像与他有心灵感应一般地出现了。
  仿佛已在此地恭候多时。
  秋绪并不清楚其中门道,他想了想,回答:“卖家是匿名,据说是在自己老家的祖宅里发现了这个东西,觉得有点价值,于是送到鉴宝节目上给专家鉴定,在鉴定为昇代古复刻本后,他觉得自己留着没什么用,也不爱鉴赏收藏,所以就决定直接卖掉。”
  说完,秋绪又拿出了自己手机,找到了一个号码:“那个帮我打听情况的朋友没准知道,我可以请他问问。”
  “诶,不用。”沈惇赶紧按住秋绪,“也不是什么多重要的事,倒是那个……吴重山,你有他的联系方式吗?”
  “联系方式没有,但联系地址有一个。”秋绪低头翻找,“我记得,好像是在……关阳,离这里挺近。”
  秋泓目光一凝。
  关阳,这不正是吴重山的老家吗?
  作为秋泓的老乡,在他刚登科时,吴重山没少提携帮助。
  只不过吴重山此人入世心不强,出世的愿望倒是很强烈。若不是明熹八年时,朝中几党斗得不可开交,已经在家赋闲多年的吴重山又怎会被拉出来做那个冤大头和事佬?
  而如果要论秋泓上辈子死前那几年最羡慕的人是谁,第一就当属吴重山。
  这位好脾气、好运气的读书人,生来家境殷实,父母恩爱,自己夫妻和睦,子孙满堂。再说仕途,吴重山十九中举,三十登科就是榜眼,先入翰林后得赏识,然后顺风顺水进入长缨处。
  就算是在北都沦陷这样的大事中,他都能明哲保身,留下无一人贬低的清誉身名。
  他好像,永远都能规避所有不利于己的陷阱,处理好身边所有或明或暗、或近或远的关系,然后功成身退,愉快地被历史洪流淹没。
  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坏心呢?
  而现在,秋泓从身体到心理,都有一种难言的挣扎。就好像……自己曾经所信任、所看到的,或许都是假的。
  挣扎之余,他没有发现的是,沈惇在听到“关阳”二字后,瞬间屏住了呼吸。
  “把具体地址发我。”秋泓说道,“我要去见见这个人,看看他到底为何会买下这东西。”
  沈惇却在一旁说道:“这有什么好见的?叫吴重山的人多了,在关阳住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可这话还没说完,秋绪就已听话照办,把地址交到了秋泓的手里。
  沈惇只好对这飞快临阵倒戈的小孩道:“古书你拿回去吧,存好,可千万别弄丢了,这东西是从你家相爷那里传下来的宝贝,要是丢了,小心秋凤岐半夜找你。”
  秋绪缩了缩脖子,笑着答:“要是他真来了,我还得好好看看我家相爷长什么样子呢。”
  秋泓看了两人一眼,默默接道:“能长什么样子?一个鼻子两只眼。”
  秋绪立刻说:“那可不一样,我家相爷是史书有载的好看,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身颀清癯……”
  “‘身颀清癯,姿容俊美,眉目秀丽,清雅贵重,顾盼之际,沉静威仪’,《昇史》里写的。”历史学系的沈教授倒背如流,当然,如流之际,忍不住牙酸。毕竟,《昇史》给他的外貌评价只有四个字“端方严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