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秋绪先秋泓一步站起身,飞快冲到了隔壁。刚一踏进门,就见沈惇房中原本紧闭的窗户大开,门帘乱飘,露台上也空无一人。
  “沈淮实?”秋泓提声叫道。
  这栋小楼里,哪里还有沈淮实的影子?
  秋绪瞬间慌了神,他抓住看上去还算镇定的秋泓,叫道:“怎么办?那个操纵了我的人,要操纵着沈叔叔去哪里?”
  此时天才大亮,古城街上人还不多,几个早点摊子刚刚摆上,炊烟还未升起,香气也未飘来。
  秋泓站在楼上往下看去,只见巷口空无一人,也不知沈惇已经走了多久。
  “大概,是去寻找那把或许藏在我墓中的稷侯剑了。”他说道。
  “现在该怎么办?要报警吗?”秋绪一时六神无主。
  秋泓却不动声色地按下了秋绪:“先不急,昨夜少衡着火的事要不了多久就会传开,明白其中缘由的人想必很快就会赶来这里寻找稷侯剑。如果沈淮实有什么端倪,我们一定会知道。”
  秋绪呆呆地问:“相爷,您难道早就猜出那人会给沈叔叔下药?”
  秋泓诧异地看了秋绪一眼:“这屋子里就你我他三人,他控制着你,又指望我能帮他做事,自然只会给沈淮实一人下药。”
  “那您为什么不拦着?”秋绪仍旧是一脸呆滞。
  秋泓也仍旧很诧异:“我为什么要拦着,之前他拿夺舍吓唬我,搞得我诚惶诚恐,以为你已经死了,结果前一日我半夜喊醒你时,你迷迷糊糊地念叨这月的工资还没发,我就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什么夺舍。既然不是夺舍,那沈淮实借给他用用也无妨。正好让我瞧瞧,这人到底在谋划什么勾当。”
  秋绪心悦诚服,他深吸了一口气,问道:“那现在要做什么?”
  秋泓扶着窗栏想了想,回答:“走吧,趁着现在人不多,我们也去看看堪舆发丘的人进行到了哪一步。”
  据祝复华所说,一旦城墙下的秋家祖祠燃起大火,黑烟就会顺着祠中古井的风口冲入密道,而城外凤岐峡下恰恰好能看到城中火光的地方,就是连通着墓室的密道所在。只要找准烟的方向,就能一铲定在密道的正上方。
  “若是起风了,火势偏了,又或者火烧得不够大,在城外看不见呢?”秋绪诧异道。
  秋泓走在前面,抬手一指不远处的少衡山主峰:“因为有这座山,此地从古至今,夏季只刮东南风,冬季只刮西北风。”
  “那此时不起火了,又要如何判断方位呢?”秋绪又问。
  秋泓脚步一刹,站定在了城门楼下:“谁说我也要从密道进墓室了?你不是和祠堂里的那帮人很熟吗?既然现在知道古井的风口可通墓室,那不如就请他们把古井打开,光明正大地下去研究研究所谓的风口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了。”
  第70章 井下壁画
  秋相爷上辈子过了二十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金尊玉贵的,哪里能跟李岫如、祝复华那帮人一样,钻土包,拱密道?既然自家祠堂里有一个能够连通墓室的古井,那他何必费心费力地走出城,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山里头转来转去?
  不过这可苦了秋绪。
  之前他那在市文物保护局工作的祖父还在时,祠堂的大小事务,秋家后人也算是能说得上话。而现如今的秋绪没能子承祖业,只是个旅游景点的吉祥物,每逢秋泓诞辰和忌日的时候能上台发个言,至于祠堂的修缮和管理,那关他什么事?
  于是,秋泓就看着这小孩蹭到景区负责人面前,憋红了脸,最后也只憋出一句:“拜厅后面的那口井,能不能打开让我看看?”
  奇异的是,负责人一句话没多问,竟就这么答应了。
  秋绪一愣,他忙问道:“之前我爷爷经常下来吗?”
  拿着钥匙,找来工人,准备把井上铁丝网和封井橡胶移开的负责人一点头:“据说底下存有壁画和浮雕,秋老先生之前,还专门嘱咐过我们,这口井最好封上不要动。”
  秋绪看了秋泓一眼,神色略有些惊奇。
  因昨夜大火,秋家祖祠闭门整修,此时院中冷冷清清,只有几个洒扫的保洁员。
  等工人来了,铁丝网拆下,下井的梯子搭好后,秋泓忽然问道:“这口古井建于哪一年?旁边为何没有标注?”
  秋绪稀里糊涂地看向负责人,负责人回答:“应该是天极年间,具体什么时候……因为后来几经损毁和修缮,所以我们也不是太清楚。但最早肯定不会早过天极十八年,秋云正主持修缮祠堂前。”
  在秋泓的印象里,此地原应是宁城伯家的书院,自己也曾有幸在其中读过几天书。天极年间,宁城伯倒台后,这书院就成了秋家的私塾。秋泓至今仍旧记得,长靖二十六年时,汉南夏季连月不雨,碧玉江干涸,鱼米无收,四方百姓不得不自己打井取水。可此地不论钻了多深,都不见有泉眼冒出,最后宁城伯家只得作罢。
  所以,既然无水,那秋云正修缮祠堂时,专门建口井,难不成是真的准备以此为通道,永不封死他爹的墓吗?
  “那个……要不我先下?”在探头看了一眼黢黑的井口后,秋绪心有戚然道。
  秋泓坐在井沿上,拉过了绳子:“你在外面守着,我下去。”
  说完,他不等秋绪开口,便一手拉过锁扣,一手扶在了梯子上。
  秋绪只好笑呵呵地向旁人解释道:“他是我请来的文物修复专家,之前我在整理爷爷的笔记时,看到了笔记上有关这口井的描述,所以专门找了一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