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张老太爷:亲厚可靠之人?
是趁火打劫,趁他病要他命之人!
“前段时日,尽管张老太爷以家族遭遇变故为由,将田产铺面悉数变卖,然而我等身为商贾之辈,素来需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得知老太爷的宠孙与昌河县孙记的玉弦公子交情深厚,我等便推测,所谓家族变故不过是个幌子,实则意在援助孙记。”
“老太爷舍脸筹措银钱,看在相识多年的份上,我们合该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可银钱终究不是大风刮来的,我们几家的情况也不如有老太爷坐镇的张家富庶,不能眼睁睁看着数千两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
张老太爷:不如有他坐镇的张家殷实?
其余四家,或许真如此,但卫家,家底厚的很。卫家祖上是做官的,古董字画价值千金万金。
卫老爷不知张老太爷想法,继续道“昌河县的事,想必老太爷也听说了。”
“我们几个今日来,就是想得句准话,如果孙记垮了,赔的血本无归,老太爷所借的银子能否如期归还?”
他选陆明朝】
第一百七十三章 他选陆明朝
“亲兄弟明算账,我们几个通了通气,大概估算了下,老太爷借了约两万余两,还望老太爷莫怪卫某话说的直接。”
“当然,若是老太爷府上尚有积蓄,愿早日结清,卫某也是很乐见其成的。”
陆明朝垂首敛眉,眸子里漾开一抹笑意。
卫棠的父亲也是一位妙人!
张老太爷的脸已经看不出任何血色。
两万两!
他根本不敢想象,孙志晔就此被冠上杀人的罪名,生意一泻千里后,张家将面临的困境。
不敢想,真的不敢想。
祖产尽买,才能偿还了两万两银的外债。
可没了祖产,张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数十上百口人,又该以何为生?
难不成自挂东南枝羞愧而死吗?
卖祖产,他就是张家的罪人!
张老太爷的身体忍不住晃了晃,在孙大公子言语煽动下发热的脑子沁着冰凉。
被贪心和欲望左右了思绪,下意识忽略了风险。
“孙大公子的为人,你我皆知。”
卫老爷“知人知面不知心啊,亲生母亲状告他弑弟,由不得我们不信。”
“我们没什么雄心壮志,只关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还请老太爷给句准话。”
张老太爷深吸了一口气“无论如何,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砸锅卖铁也是得还的。”
卫老爷笑了笑“老太爷的操守,卫某佩服。”
“来都来了,还得麻烦老太爷补上亲笔签名的借条,顺便在借条上写明价值相仿的抵押物,免得伤了和气。”
张老太爷眸含怒气,控制不住瞪了过来。
“你们怀疑老朽的信誉?”
姓董的商贾接话“老太爷,您误会了。”
“不是怀疑您的信誉,是担忧张家的资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就如卫璋所言,丑话说在前,免得伤了和气。”
“再说了,您都承诺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砸锅卖铁也要还,那补一份无足挂齿的借条是顺手的事。”
无足挂齿?
什么叫无足挂齿!
微不足道,不值一提才叫无足挂齿。
张老太爷气的眼前发黑,思忖着直接晕过去算了!
他若是白纸黑字签了借条,注明抵押物,那就真真没有一点儿斡旋通融的余地了。
说难听点儿,是耍赖。
说好听点儿,自然就是斡旋通融了。
所以,还是晕吧!
陆明朝清了清嗓子“晚辈觉得诸位叔伯所请甚合情理。”
“对了,众所周知,晚辈的朝福粮肆与昌河县的多家医馆都有合作,一来二去也就学了几招粗浅的医术,治病救人有些不够格,但什么晕厥急救还是勉强能上手的。”
张老太爷目眦欲裂。
什么深仇大怨,陆明朝就要堵死他所有的路!
即便程芷诬告陆明朝的兄长陆大郎诱骗之事与晟儿脱不了干系,可那陆大郎不是无罪释放了吗?
何至于此!
何至于此!
陆明朝目光不闪不避。
她看懂了张老太爷眼神中的愤恨和质问。
她清楚的记得,在县衙外的巷子里孙志晔麻烦胸有成竹的讥讽之语。
孙志晔说,陆磊诱骗未出阁的女子,从重从严处理的话,就不是杖一百徙三载的小打小闹。届时,丧兄之痛,也不知她能否受的住。
也就是说,孙志晔和张晟是奔着让陆磊赔进去一条命设局算计的。
她若不能为陆磊脱罪,孙志晔就有办法让官府从严从重处理。
张老太爷凭什么如此理直气壮质问于她?
再者说,她和阿砚安排人旁敲侧击过张老太爷的。
她和孙志晔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关系,人尽皆知。张老太爷仍能以举家之力襄助孙志晔,不就是在旗帜鲜明地与她为敌吗?
她给过张老太爷机会,也给我过张老太爷选择!
蓦地,张老太爷有些不敢直视那双清冽咧的犹如寒冬腊月结冰湖面的眼睛。
卫璋心下诧异。
一对视,就是刀光剑影。
看来,朝福粮肆的陆东家和张老太爷之间仇怨颇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