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地里活哪有干完的?你们少干了,别人就要多干,你们好意思在这儿坐着吗?”
  秋南亭走到程木深身边,颇为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已经不知道第几次争吵了,自从知青们隐隐约约发现高考快要恢复后,都不约而同开始复习起来,就连程木深都往家里去了一封信,给他寄来了不少书。
  但是仅靠晚上那点时间根本不够他们学的,主要是晚上没有电灯,点着煤油灯又昏暗又熏眼睛,所以他们便在白天的时候把书带到地里去,干一会儿活看一会儿书。
  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们就是再看在他们知青的身份上,也不免觉得他们干的活太少了。
  活多活少的村民们倒没那么介意,关键是干得少每天拿的工分也是一样的,这不就把大家的钱都给分走了吗?
  知青们自知理亏,但谁也不愿意把学习时间分了去,里面好几个都是几年没有系统看过教科书的,均是争分夺秒地在学习。
  秋南亭拿了程木深放在一旁的手套,过去默默给田里除草。
  【宿主,他们天天这么吵,你不去劝劝吗?】
  “他们各自代表一方利益,我却没有任何一方的立场去调和,说什么话都只会显得假惺惺而已。”他还不如多干点活,那些村民看他干完自已的那份还给别人干,说一会儿就不好意思自已退回去了。
  还好春天的太阳不晒人,秋南亭蹲在地上也不觉得热,反而因为穿着草鞋踩水里,还挺凉快。
  看着秋南亭在旁边默不作声闷头扯了会儿草,知青们也有点不好意思,收了书回到田里。
  那些村民说一会儿也说不下去了,自觉没趣去另一片地里了。
  程木深把书揣在胸口的袋子里,让秋南亭先去田坎上坐着歇会儿。
  “没事儿,刚刚站了很久,蹲着也算休息了,你自已看书吧,你活都干完了,他们没法说你。”在地里,秋南亭是个闲不住的,特别是身体逐渐好起来之后,他越来越享受这种能劳动的感觉。
  况且他也没打算去参加高考——
  【宿主,你为什么不去,你有基础的呀,而且考上了大学你肯定就可以留在城里了,第三个任务也可以完成了。】
  “若是结果不好,自然会让牵挂我的人失望担心;若是结果好,我又不会在这里停留,何必把这么重要的机会给占了。”
  818沉默了一会儿。
  【宿主,要是我以前带过的宿主看见你,肯定会用“圣母”这个词来形容你。】
  “应当是‘白莲花’吧?”
  818震惊,他的宿主居然学会这么新颖的词了,看来第一个世界的网络确实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好歹是把一个下午的活给做完了,知青们嘴里念叨着课本内容,往食堂走去。
  同路的大多数村民看见都有些忿忿的,不愿跟他们挨着走,看见秋南亭跟他们待在一起,更把他当异类看待了。
  这种状态一直到五月末早稻收成,“实验”结果颇具成效,才稍微有所好转。
  加上陈跃主动找村长协调了一番,将知青的每日工分给酌情降低了三分,双方的关系才好歹没有之前的剑拔弩张。
  待到晚稻再次播种,秋南亭恍然发现已经在这里待了整整一年。
  寝屋里,程木深手写的笔记纸已经堆了有十公分那么高。
  熊元圆家每一次来的电话,都给大家带来更加确切,也更加令人兴奋的消息。
  直至九月,国家正式宣布恢复高考,预计十一月开考。
  但与此同时,知青上山下乡政策仍然没有作任何改动。
  这意味着,按照规矩,这个村子里没有任何一个知青可以擅自离开。
  在中央有亲人的熊元圆和另外两个男生很轻易就收到了家长开的病假证明,在接收到恢复高考的政令一周内,就被家里人接了回去。
  剩下十三个知青迎来了晚稻的再一次收获,却再也没有第一次丰收的愉悦。
  怎么离开,成为了他们现在唯一的论题。
  熊元圆离开后,陆续又有几个有背景的子弟也各种找关系离开了村子。
  直到没人再离开,剩下知青的据点变成秋南亭家,因为这里离所有的村民都远,很适合商量一些隐秘之事,而且秋南亭本人也跟他们比较亲近。
  秋南亭给他们点了两盏灯,在屋外支了张桌子和几张长凳和小矮凳,知青们错落坐着。
  “没想到圆圆姐走得这么快,完全没来得及打声招呼。”曾岑苦恼于这段夭折的革|命友谊,缩在小矮凳上闷闷道。
  “你没来,没瞧见,圆圆姐想给我们打招呼来着,她家司机啪一下就把车门关了。”一个平日跟熊元圆和冯欣走得比较近的女孩也皱着眉,不是很想相信前段时间还亲亲热热围在一起干活背书的人抛下他们离开了。
  “现在就是说,完全没有什么人能帮我们了,我们现在只能‘自救’!”
  “对!‘自救’!”少年少女们听见这话,就好像回到什么烽火年代,莫名热血起来。
  “他们走都是开的病假条,大家都知道吧?”
  大伙都头和头凑在一起,压低了声音讨论。
  “是啊!可是哪有人来给我们开证明,我们每天吃得比牛还多!”每天眼睛一睁就是干饭干活,这身体素质根本差不下来。
  “咋开,我们能给镇上医院塞钱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