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古代爱情>长安骨> 第129章

第129章

  他对顾寰难得词穷,倒不是因为兴味索然,而是顾寰实在太直白坦荡,以至于语言越是精雕细琢,看起来就越像谎言。齐昭昀知道如何遣词造句,用几百字描述一瞬间的花开,但他不知道怎么,如何,全盘托出自己的心。他与顾寰如此不同,以至于一旦要在信里写到真正的心里话,他就得辗转反侧,斟酌再三。
  就好像顾寰变成了他的一层坚硬外壳,内里因此而变得越发柔软,无数次的改换姿态以消除忐忑,他对外自然仍旧无所畏惧,对内,对自己的另一部分却变得患得患失,不再确信自己能算无遗策——本来也没有人能够算无遗策。
  将一个人放在心上并不能成为齐昭昀的负担,只是格外新鲜,令他不得不对自己承认,他始终无所适从。
  京中之变轻易平息,没几天赵朔就重新理事,朝中一如既往,京中也一如既往,远在清江譬如顾寰者,更是一点震动也没有感觉到。固然赵济的身后事不好处理,要费很大一番功夫,他是掌兵且有职位的藩王,虽然在京很长一段时间,但毕竟属官不少,人脉盘根错节,赵朔不得不打起精神。而清江这里一动不如一静,顾寰还得多滞留几个月。
  他自己自然是只好从命,多年行伍生涯,并不觉得太过辛苦,只是相思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新鲜事,他还没学会怎么与之平静共处。齐昭昀离开他的时间越长,他就越难以平和。虽然二人都身处如鱼得水之地,但齐昭昀毕竟不在这里。
  清江生活其实除了顾寰来的头一天,都和隐居生涯没有什么关联,只是同进同出,至少夜晚同眠,难免惯坏了他,顾寰比任何时候都更忍受不了和齐昭昀相隔千里。然而齐昭昀的书信之中很少谈情说爱,反而总是十分自持,半点都没有了当初二人尚未定情的时候行止之间都在撩拨他的那种风致,顾寰坚信齐昭昀能做到字里行间轻若无物将情意缀入,他只是不这么做而已。
  又或者当时齐昭昀并没有撩拨过谁,只是顾寰由衷的看出这种风致而已,他当时就已经满心都是齐昭昀了。要在无知无觉中沉浸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毕竟他自从第一面就觉得齐昭昀其人如玉,死而不朽,又何况是这几年之后,哪里还记得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动情。这是世间最没有必要计算与铭刻在心的事。
  他回京是好几个月后,宫中已经一切如旧,京中也同样如是,清江营基本形成建制,赵朔召唤顾寰回来的目的十分简单,还是禁军的事。
  赵济之事过后,赵朔间隔不久就开始着手整顿禁军,他在自己的安危上信任的人不多,顾寰算一个,何况皇后和楼氏眼前都要因赵济一事而受到冷落作为惩罚,再没有比提拔顾寰更为直接的了。顾夫人的名位已定,无法更改,而顾家人除了顾寰之外几乎毫无建树,即使婚嫁也不是迫在眉睫的事,而顾寰……
  顾寰终究是心腹。
  齐昭昀端坐竹帘下,等着顾寰夜探。
  第八十二章 ,狐仙
  顾寰回来当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逾墙到齐府和齐昭昀见面。
  他一清早抵达京城,随后在宫里耗费了大半天,又把寄住在顾夫人身边的弟妹们都带回了家,本想邀请齐昭昀过来一同吃一顿饭,但齐昭昀不在府——他去师夜光那里了。这两人虽然尚未成为挚友,但毕竟须得紧密合作,相处的克制而又冷淡,其实还算不错。
  齐昭昀的人际关系也不值得顾寰费心,他站在人群中简直好似在发光,加上手握重权,备受赵朔宠信,权势是最迷人的春 药,不会对他表露善意的人太少了。顾寰听说过他们的联诗唱和,还有其他人对齐昭昀风姿的赞扬,一方面松了一口气。他知道齐昭昀也不算孑然一身,总算可以与其他人消磨无聊时光,一方面仍然知道这些人加起来比不上一个沈约可称作齐昭昀的知音。
  顾寰当然与众不同,他在齐昭昀眼里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星辰,已经绝非芸芸大众之中的一个,自然也就不是知己这么简单。
  他有时候觉得齐昭昀和师夜光也有点相似度,只是师夜光太随心所欲,因此看起来有些妖异。顾寰少年的时候就认识他,只是从未深交,但也说不上不够了解,二人毕竟同在赵朔帐下,难免抬头不见低头见,师夜光为人处世顾寰看得清楚,有时候觉得他是任性且永远不高兴的猫,有时候觉得他是老谋深算看透一切的狐狸,还得是一只狐狸精。
  而齐昭昀,就当他是狐仙吧。
  顾寰从墙头上探出头来,对院子里端坐在花树下的齐昭昀扔出握在手心的小石子,对方立刻抬起头看过来。
  时值仲春,夜色也十分温柔,齐昭昀坐在一树繁花下面,比夜风和落花温柔许多,顾寰趴在墙头上看着他的眼神,忽然在心底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这是人间最温柔的景色了,而他全部拥有这一瞬间。那些情歌里的男女是如何墙头马上遥相见,一见知君即断肠,又是怎么恩义不复,都与此时此刻无关,顾寰只是望着齐昭昀,然后觉得一颗魂灵飘飘荡荡,终于回家。
  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过这种感觉,既如被柔软温暖包裹,又好像力大无穷,无所不能,可以保护这一幕到天荒地老,且永志不忘。
  齐昭昀对他挑起眉毛,大概是疑惑他为什么还不下来,但随即就松懈了表情,在坐席上更换了坐姿,对着他举起酒盏,近乎戏谑的唱起了一首歌:“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