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没有人会浇熄这样的愉悦劲儿,周劲这个宠夫的也不能。一路上,他没有频繁地问哥儿背得重不重,走得累不累,需不需要休息,而是陪着他慢慢地往前走,不时应两句,这是谁家的田,那是谁家的屋子……
  第39章 马头崖
  去马头崖要先穿过村西头的农田,付东缘之前一直没机会来,这回终于能实地走一走了。
  西头地少,平地上,被沟渠连接的多是些稻田,而挤在山脚下、攀上山腰的多是些麦田。此时的稻田只有少数几家开始翻了,多数还未动,看上去并不规整。而那麦田却是高度整齐的绿,是初春田野中最富有生机的颜色。
  周劲同西头的人交流不多,但对西头的地却如数家珍。
  “这是老低头家的地,他从廿七那天开始翻,到现在一亩还未翻二分。旁边的是面瘫家的,他比老低头来得早一些,廿六就扛着锄头来了,而今也就和老低头齐平。这俩都是翻得慢的。”
  举目望去,西头开始动土的就他们三家。周劲早早开始,是因为周大成分给他的地是荒地,草长得比人高,不早点翻不行。老低头家与面瘫家紧随其后是因为他们翻得慢,又没钱雇耕牛。
  种稻讲究三犁三耙,驱牛犁三遍,犁得深,又翻得彻底,使土壤更疏松更透气,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也能控制杂草生长,减少水稻分蘖以后,病虫害的滋生。
  人力当然达不到牛的效果,要想补足,要么花大力气将土挖得深些,要么多翻几遍。
  周劲翻的地就和前面两家农户翻的地不一样,杂草不见了,晒干的土块也被敲稀碎耙平,工工整整,是西头这几十亩地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一块。
  听周劲说,这地现在算不了什么,还得翻五六遍才作数,期间还要不断地割青叶来沤青肥,补充地里的肥力。
  庄稼人如此精细地对待田地,种出来的粮食能不好吃吗?
  付东缘算是长见识了。
  那几亩原封不动的田地,周劲也介绍了一下,是住在不远处的葛大和住在半山腰上的王驼子家的。
  这两家会雇牛耕地,只是要等,等东头的田全部梨完,村子里人的才会将牛租借给他们。
  前者家中确实负担得起,后者是因为男丁不够,不得不租。王坨子背驼得厉害,现在连锄头都举不起了,王大勇呢,瘦瘦干干的一个,身上没多少力气,做久了气还喘不匀,更本应付不过来。
  “我们昨天选了稻种,是要在这块地上种吗?”付东缘问。
  “两块的都种,凤姨借了我们五十斤的稻种,我们要都用掉。”周劲说。他们家的地一块在水渠边上,一块在山坳里,合起来两亩左右。前者更适合稻谷,后者更适合种小麦,但现在不是种小麦的季节,得等到十月,在此期间,地不好荒着,也先利用起来,等暑热时节稻子收了,再将地翻翻种小麦。
  “难怪昨天要将稻种挑成几份,你是想将饱满大粒的稻种用水田里,差一些的种在山坳里是吗?”付东缘边走边问。
  “是。”周劲点头。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播种呢?“付东缘又问。
  “等椿树发芽时。”周劲说。
  一路走一路聊,这路上的时间过得飞快,脚底下的路消失得也快。周劲没想到哥儿能凭自己的脚力走这么远的路,如今再回头看,他确实是走来了。而且哥儿面色尚好,笑容也总挂着,瞧不出身上的不适,体力当真比从前好了很多。
  只是进了山坳,上了山,这山上的路和平地就不是一个等级的了。
  石头挤在小路上,像从地里长出来的,高高低低,起伏不定。这时你不可能挑着黄土地走,它一下高一下低,高的能踩,但踩了低的,你的脚就很有可能被石头卡住。
  最好的做法哪儿高踩哪儿,有种在高地上跃来跃去的感觉。
  这无疑对下盘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付东缘是只羚羊或下盘有周劲一半稳固,就能得心应手,但他是个常年生病的哥儿,就算有势必通过的决心,身体也会诚实地对他发出腿软的信号。
  “别怕,我去下头扶着你。”登高爬低更考验体能,周劲的做法是让哥儿踩着上面的石头通过。两个石头离得远的,他就下到最低处支着,助哥儿通过并保证哥儿的安危。
  有周劲在,做这些不是难事,付东缘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多踩几块,适应了这种步伐,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了。付东缘踩着踩着就涨了胆量,有时还能蓄力跃过去。跃得倒是痛快,落地以后踩在凹凸不平的石面上,总要摇晃几下才能稳住身子。
  周劲心悬得可比付东缘紧,紧握他的手,说:“慢些,别摔着了。”
  付东缘笑着同他说:“这不是有你吗,无论我晃得多厉害,你都能帮我稳住。”周劲是他的底气,如果身边没有他,付东缘估摸着自己会老实地爬上爬下,多费些时间多费些体力也不愿受伤。
  自己是能扶住没错,但周劲害怕来个万一。
  好在这段石头路不长,耐心走了两刻钟就到头了,往后的路相对而言平坦些。
  “坐下歇会儿吧,那里有一口泉眼,我去兜些水来。”路过一口往外冒水的泉眼,周劲摘了一片竹叶,卷成漏斗的形状,兜了些泉水,小心递给付东缘,说,“解解渴。”
  付东缘坐在一块石头上,双手捧着接过,确实是渴了,喝得有些急,喝完眼睛就亮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