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这是别人送你的,再转送不太好,下次你换个自己的东西送我就是了。”云纱笑道,“我不是要退还你的东西。”
  第77章 第 77 章
  良州的州衙坐落于留福街,街道宽广整洁,较之其他的街道,要崭新一些。
  多年前,良州的富商们纷纷出钱资助了州府建新州衙,也是在那时顺便翻新和拓宽了街道。
  “留福”之名,还是当时在任的州府大人命名的,不过这位大人第二年就升官走了,至于这条街道原先的名字便也无人惦记。
  云纱没到巳时便来了,林乔同她一起来的。
  路上他告诉云纱,今年的旱情虽不算特别严重,但仍造成了好几万百姓没有饭吃,包括颖昌府在内的各大州府,都或多或少的接收了一些走投无路的饥民,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只要粮食问题一日没解决,便年年如此,没有尽头。
  对于朝廷来说,这些年边境和平稳定没有战争,与周围国家还互有往来通商,经济发展不错,国库相对充盈,才及时拨了赈灾银子给到受灾的各州县。
  可战争是很难说准的事,万一哪年天灾肆虐又遇上战争,那将真是人间惨状了,一旦百姓流离失所,走投无路,就意味着朝廷根基动摇。
  因此,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十分重视粮食这一块。
  从林乔的话中,云纱听出那位林先生正是为了旱情一事在奔忙,虽未言明身份,但她大致可以猜到应该是颖昌府职位较高的官员。
  既然人家没说,她便也没问,只将话题维持在水稻方面。
  不过云纱的确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学专业学生,所知有限,虽然她没事就会钻到实验室去恶补那些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但闭门造车是一件难事。
  即便如此,林乔对她说的一些话也感到讶异。
  两人站在州衙门口等开门时,他说:“恕在下冒昧问一句,娘子话中似乎将亩产几百斤视作寻常,可据我所知,全国并没有哪处地方能有如此高产,根据记录,水稻亩产最多的一次在七年前,襄阳府的随州,有一亩田达到了近四百斤产量,当时上报朝廷时,几乎朝野为之震动,种出这么高产量的那人说是以自己研究出来的秘法浇灌,又精心挑选了优良稻种,才有如此成果,户部直接派人寻到随州,认真记录了他种植这亩水稻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如法炮制之后,第二年却并没有收到同样的成果,不过较之前提高了一点点罢了,但过程耗费的精力与提高的亩产相比,反而不划算,便没能大面积推广。如今这位大人已经成了随州州府,还仍然保持每年亲自下田的习惯。”
  云纱有些惊讶。
  “有四百斤吗?”
  “是,若我是你,有人忽然告诉我这个数字,我会震惊不已,但你似乎只是略微惊讶,仿佛司空见惯似的。”
  云纱轻笑了下。
  “不算司空见惯,但我的确佩服古人的能力。”
  她要惊讶也是惊讶于亩产的低量。但对于不能理解水稻培育原理的古人来说,单靠筛选稻种,种植灌溉,就能达到这个亩产,其实是很难也很了不起的事。
  “古人?”林乔愣了愣。
  “我是说……”
  云纱未及解释,州衙的门开了。
  她的目光穿过大门落在大堂上方悬挂的金灿灿的牌匾上——明镜高悬。
  -
  此刻旧州衙,王大贵与其妻弟谭富,其子王耀,正畏畏缩缩地挨训,不敢高声说话,甚至不敢抬头看。
  严永盛面沉如水,一言不发地坐在椅子上。
  严承秋神情不悦。
  “爹,我不明白你到底在怕什么?那谭氏的死说白了本就跟她有关系,就算是诬告,也顶多打板子赶出去……”
  听到这话王大贵立刻忍不住插话:“什么?要挨板子?……”
  严承秋喝道:“闭嘴吧,有你们说话的份吗?当初来是你们自己来衙门门口鬼鬼祟祟的想告她一顿,又不是我绑你进来的,如果你是诬告,那后果自然你们自己承担。”
  谭富一慌:“大人,我姐其实更有可能是被我姐夫气死的,我可没告,来衙门是我姐夫来的,告也是他告,跟我应该没关系吧?”
  王大贵狠狠剐了他一眼:“孬种!”
  王耀不爽:“舅舅,你这话也太不地道了,那会儿想的是有钱人家都怕官司,还没打就想花钱摆平,到时候咱们从这个女人身上得了钱,你不也要分吗?怎么这会儿又把自己摘出去?”
  谭富哼了声。
  “那钱呢?现在人家有了靠山了,还想讹钱?简直做梦!这是你们出的馊主意,我该帮的忙也帮了,现在一文钱没得还要挨板子,想要我跟你们一起?门都没有!”
  “都给我闭嘴!”
  严永盛喝了一声,眼中满是怒火。
  几人立刻抖如糠筛,不敢说话。
  严永盛瞪着严承秋。
  “你也就知道嘴上厉害,一点用没有。”
  严承秋不服:“我怎么了?那女人坑咱八十两银子,难道爹你咽的下这口气?”
  “哼,那不是你在外面沾花惹草,不然人家为什么坑你?”
  “我都不认识她,跟我有什么关系!”
  “好了,消停点吧。”
  严永盛脸色难看,“新州衙那边牢头半夜过来提人,想必是杨家的关系,杨家花钱打点了,有杨家在,就很难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