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奇幻玄幻>我欲九天揽月> 我欲九天揽月 第610节

我欲九天揽月 第610节

  宙光业力是这个新的历史河道能化为实质的主因之一。
  纵然是原初魔王与生俱来的高妙手段,也会因为力量属性特殊,除非已经能把这个时空毁灭,才有可能把宙光业力完全排斥出去,现在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所以那么多宙光业力被排斥在外,就不完全是靠魔王之力,更是有源于本土的力量被蛊惑,去排斥,抗拒,屏蔽,才能够达成这种效果。
  九大佛兵必然是这种屏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还不是全部。
  苏寒山要把九大佛兵重铸成如来法器,最大的原因也在于此。
  他要借机掌握这部分屏蔽权能!
  且无论是魔还是别的什么,所有跟这种屏蔽之力有关的,都会来阻碍他铸造如来法器的进程。
  正好省得他自己去找了。
  第455章 释迦双泪垂,贝叶换七星
  “真是晦气!!”
  荒原冻土,陡然一震。
  摩诃叶的身影破土而出,从地洞中裹挟来的燥热气息,让周围的冻土极速融化,烧熔发亮,化为一小片岩浆湖。
  他借助武侯七星灯遁走,那时候心中本能闪过的念头,自然是自己极乐正宗的老巢。
  可是他对于这套七星灯运用起来实在是太不熟练,遁出来的时候方位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偏移,整个人被送到了地下七百多里的深处。
  本来以他的修为,从七百多里深的地下出来,虽然费点功夫也算不上是太难的事情。
  可是一想到今天接连遭遇的挫折,就让他忍不住怒气翻涌。
  徒弟那边的事情直接泡汤了,李世民竟然深藏不露。
  碎叶而来的魔尊,远比了空预想中强大太多,镇压了他们那群人也就罢了,竟然连极乐正宗的两件佛兵也给夺走,弄得自己灰头土脸。
  不久前得到佛门愿意让步的消息时,那是满心欢喜,不久之后就赔了夫人又折兵,什么都没捞到手。
  摩诃叶到底是修为深厚,转念之间还是按下了怒气,强行保持平稳的心境,以便于磨灭心头万寿仙山的影响。
  这种时候绝对不能疏忽,要是心中留下了一点破绽,下回再遇上万寿仙山的时候,更容易受到针对。
  他耐着性子,强念了几遍极乐正宗的经文,抬头分辨了一下,发现这边距离极乐正宗的老巢也就不到三十里,准备起身回去。
  忽然天上的阳光微微一亮,日头正中,似乎多了一个小小黑点。
  岩浆湖上莫名飘荡起了浅白的水雾,附近这样的高温,竟然没有把水雾中细小的液滴蒸发掉。
  摩诃叶抬头直视太阳,目光略一变化,把太阳当做背景忽略,就看出了那个小黑点的真貌。
  那是一柄罡气长剑,色泽金黄,似乎能借日光遁形移位,所以才来的这么迅捷。
  “黄金剑气?!”
  儒门的黄金剑气,是孔子访老子,得了周室藏书,传下的武学精义,经儒门历代高手追慕上古圣王,如轩辕黄帝、唐尧舜禹等人,开创出来的一套剑法。
  轩辕居中称黄帝,大禹冶金铸九鼎。
  黄金二字,指的就是作为圣王之始和圣王之终的这两位先贤。
  当今世上,惟一一个以黄金剑气修成绝顶高手的,只有太师杨素。
  当年大隋灭南陈之战,南陈有鬼谷传人相助,布机关,设阵法,十万精锐大军佐使。
  结果也被太师杨素的黄金剑气,一剑杀败,让南陈三日之内,就宣告灭国,俯首称臣。
  突厥骄狂,屡屡侵扰边境,杨素两次出剑,杀得突厥胆寒,全族都逃出漠南。
  当时武尊毕玄的修为还没有真正大成,却已经勇武超常,不顾修为上的差距,联合异族众多高手,才跟杨素有了个僵持局面,但也终究没能反攻。
  据闻,黄金剑气真正得了精髓之后,还分为“禹九鼎”“舜重瞳”“尧浴日”“圣轩辕”四重境界,由低到高。
  太师杨素已经练到了第三层境界。
  根据唐尧在位的时候,地上大水为灾,天有十日为害的故事,这一剑收摄灾害,剑气之中,既有太阳神火,又有弱水元气,能幽能明,威力巨大,又隐秘难言。
  “真想不到,诸葛武侯的七星灯原来落在极乐宗主手中,我还以为会在鬼王曹操的宫殿里面,当年穷搜良久也没有寻到,深以为憾啊。”
  黄金剑气往下一落,形态转变,显现出一个方巾长袍的文士虚影,正是太师杨素。
  “可惜可惜,极乐宗主跟诸葛武侯的修行法门格格不入,凭你的境界揣摩多年,强运此宝,仍然发挥不出真正的妙用,可谓明珠暗投。”
  摩诃叶眼中凶光一闪:“太师,你莫非是来看我的笑话?”
  “你我这么多年,也是有些交情的,岂能如此揣测老夫?”
  杨素抚须说道,“只是我对武侯七星灯挂心太久,刚才察觉七星灯现世,一时间有些失态。”
  “洛阳那边突然多出五大山脉,有心人都心中凛然,宗主需要用到七星灯,看来也是在那边吃了亏,可想好了怎么还击?”
  摩诃叶轻哼一声:“太师已经有些年头不问世事了,突然如此热心的找上来,总不会是因为你善心大发,无缘无故要来对我倾力相助吧?”
  这凶僧目光灼灼,“有话不妨直说。”
  杨素稍一沉默,说道:“洛阳那人的修为高深莫测,武侯七星灯在你手上,也不足以发挥出与他对抗的效果,不如交换给我。”
  “比起七星灯,老夫这里倒有一件宝物,或许对你更加有用。”
  摩诃叶心中一动,能让太师杨素这样郑重其事的说出来,绝对不是寻常物件:“何物,先拿出来看看。”
  杨素双手一抬,掌上托出了一本书册。
  摩诃叶看出这不是他随身携带的,而是在一抬手间,利用分身从本体那里收摄过来的东西。
  “一道剑气,同时滋生太阳真火和弱水元气,竟然还能如此不留烟火气的运转虚空。”
  摩诃叶微惊,赞道,“看来太师已经快要练成最高境界的轩辕剑气了。”
  杨素摇头:“历代祖师根本没有推演出最后一层相应的功法,否则我或许也真就修成了。”
  “你先看这宝贝吧。”
  他说起这本经书的来历。
  当年辩和大法师跟四大圣僧结下仇怨,眼看四大圣僧又跟净念、慈航两脉沆瀣一气,各持佛兵,心中异常不愤。
  他认为白马寺是佛门在中土的祖庭,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宝贝留下,因此穷搜白马寺上下内外,遍观史书,得知原来在东汉末年,袁绍派兵攻打洛阳的时候,曾经把洛阳附近放火焚毁。
  白马寺那个时候就已经被毁过一次,等到后来,曹魏重建洛阳宫城,顺便把白马寺修复,挖掘遗址,颇有所得。
  北邙山鬼王崖铜雀宫中,鬼王曹操现世,杨林杨广等人参与的那一场大战之后,正是太师杨素负责收尾,收获颇丰。
  因此辩和大法师前往太师府,希望看看曹操的宝物里面,有没有白马寺遗留的佛门之宝。
  原本杨素对佛门之宝也不算精通,没有分辨出什么厉害宝物,被辩和这一找,倒是找出来这本佛经,古意盎然,居然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遗留的宝贝。
  可惜这并非兵器,只是一本经书,纵然能助人开悟,对于辩和这样的顶级高手,也已经没有多大用处。
  他有些失望,就没有把这书拿走,只是在府上翻看,参修了一阵子。
  “洛阳大战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这本经书有所异动,取出来仔细查看,这才发现这本经书深藏的秘密,辩和大师居然也看走眼了。”
  杨素把手里的佛经展开,道,“我这分身气息不纯,你不用任何功力,向这佛经吹一口纯净的生机元气。”
  摩诃叶并没有照做,手掌一抬,从数十里外摄来一只青蛙,改变青蛙的气息运转,使青蛙不由自主,呱的一声,喷出了一口生命气息。
  那佛经来者不拒,好像也不管高低,只要接收了这股气息,立刻现出变化,组成佛经的贝叶片片分散重组,表面上的文字悉数隐去,露出了全新的文字和图画。
  那图画还会动,一幅幅流转,配合着每一幅图上的文字,演绎出了一个古老的故事。
  释迦牟尼八十岁的时候,背疾复发,感觉自己活不过三个月了,准备往迦罗城去,结果半路上乞讨的时候,吃了铁匠施舍的旃檀木耳,又中了毒,肚子剧痛。
  没等走到城里,他就感觉自己不行了,好在身边有几个徒弟,帮忙在野外的树丛里铺了卧具,让他躺下。
  虽然这样病痛,但等到真的要死的时候,释迦牟尼气息奄奄的脸上又露出了微笑。
  当时就有人好奇:“好多人都说你是僧团的领袖,是有智慧的人,也是有神通的,人都要死了还微笑,是不是真的有神通呢,死的时候会不会有异象?”
  有人就说:“佛祖不是真的死了,佛祖是要去神佛的世界里面,只不过我们肉眼凡胎,没有福分看见,到时众神都会来迎接他的。”
  释迦牟尼就说:“修佛是修觉悟的,我没有什么神通。”
  他正在说话的时候,东南西北的四棵大树,或枯或荣,树林顶上发射出四十二道白虹,贯通南北。
  虹光里面落下朵朵香气怡人的鲜花,到处都看不见乐器,但是能够听到乐器演奏的声音。
  在场的人如痴如醉,纷纷赶过来参拜,耳口相传,都说佛祖是有神通的。
  释迦牟尼露出惊讶的表情,挣扎起来,身体忽然开始拉长,骨头砰砰作响,肉也变得饱满。
  八十岁的老头子,竟然长成了丈六的大胖身体,皮肤都像是涂抹了金漆一样。
  他那黑色的头发里面,开始发出宝石水晶一样的光华。
  附近的人听说了这样的神异,赶来的更多了。
  佛祖僧团里的人们,这时也一个个表现出了异象,有的舌头拉长,变得宽大,能够把整张脸都包裹进去。
  有的手和脚变得一样长,十根手指,长度都变得一模一样,整整齐齐,指缝之间,还有着像水禽脚蹼一样的薄膜。
  有的没有了筋骨,变成了一团柔软的大肉,软塌塌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神色。
  有的眉毛越来越长,比手脚还灵活,眉毛碰到树丛里的尖刺,还会喊疼。
  虽然形状变化了,但是他们都具备了非比寻常的力量。
  佛祖坐在树下,看着他们这个样子,不禁伤心起来,垂泪说道:“往日佛法并无神通,不能护持,令人伤心,故而大悲。”
  “今日尔等悉具神通,但这等神通,令其心踊跃,易向外求,强恃勇力,贪索无度,全然不能护持正法,反于正法有妨碍,不能明心,不能见性,不能成佛。”
  众弟子中,有长者须菩提,起身合掌,大礼参拜。
  “如何降伏其心?”
  释迦牟尼身上异相越来越多,螺发如肉,眉心伸出白毫旋转,座下有九品莲花,香雾弥漫。
  他身上苦痛全消,有莫名至高,不可测度之物,为其赋予伟力,临终一刻的神通越来越大。
  但他眼中悲色却是甚浓,双掌合十,默思默念,过了良久,才有一句回复。
  “应无所住。”
  佛祖向大众说道,“我告大众须知,发菩提心,行慈悲愿,神通自足,随因缘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