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赵匡美】:到底是不是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下的手?
  作为后世的赵匡美很想求证这件事。
  看到神迹上飘过皇后韦氏害自己的发言,李显第一个不信,皇后韦氏是与他同甘共苦之人,两人夫妻一体,一荣共荣一损惧损,她不可能背叛自己!
  【对于唐中宗李显的死因,咱们来看看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在《旧唐书·唐中宗传》记载,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告发皇后韦氏干预国政,安乐公主和她的相公武延秀以及大臣宗楚客危害社稷,唐中宗李显听了很生气,于是把燕钦融杀了。
  然后安乐公主想让她的母后韦氏临朝称制,自己当皇太女,于是两个合谋把唐中宗李显用毒酒给毒死了。】
  *
  唐太宗,唐殿
  李治听神迹所言不禁皱起眉头,他寻思这《旧唐书》记载的怎么驴唇不对马嘴。
  既然后世那个昏君如此信任皇后韦氏,那皇后韦氏何必对唐中宗李显动手。
  明明唐中宗李显是她和安乐公主的最大靠山,杀他有何好处?李治大为不解。
  唐太宗李世民则淡定的听着,之前听了太多关于《明史》的春秋笔法,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不能全信。
  【但是在《旧唐书·韦皇后传》中却记录着不同说法,这里说是皇后韦氏的情人马秦客在龙榻侍奉,然后不久之后唐中宗李显就被毒死了,众人都怀疑是秦客和安乐公主所为。
  这里只是怀疑,并没有明确指出是谁人所为,和之前《旧唐书·唐中宗传》记载不大一样。
  而新唐书则采用了旧唐书的说法,那咱们再来看看《资治通鉴》又是如何记载的。
  《资治通鉴》中记载,秦客与皇后韦氏私通,怕被唐中宗李显发现,于是和想当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合作,一起下毒杀了唐中宗李显。】
  听着神迹讲述自己的死因,李显的脸色苍白,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他还是不信与他同甘共苦的韦氏会害死自己。
  自己死了,于她有什么好处?!
  【若单看史书,唐中宗李显被毒死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是对于唐中宗李显的死法仍旧有大量的争议,毕竟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持反对意见的依据。
  第一,若皇位韦氏真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起码要先培养自己的势力。
  要知道武则天之所以能以皇后的身份登基有四个关键因素,一是长期的与唐高宗共治天下,二是她膝下有四个儿子,三是儿子太过废物,四也是辅国大臣的临时倒戈。】
  *
  唐太宗,唐殿
  李治听到他们大唐后世竟然有女子称帝,一时间大为震惊,他觉得他们兄弟几人都不至于把皇权分给外戚。
  难不成他们兄弟三人相继夭折,庶弟登基?
  唐太宗李世民听此却是淡定,他之前早已猜道,只是此刻他的想法被再次印证。
  唐太宗李世民陷入沉思,到底后世发生了什么会让他的儿子利用外戚来制衡朝堂势力?
  【显然此时的韦后并不具备武则天的称帝条件,一来她当皇后仅仅五年,二来韦后膝下无子,唐中宗李显于韦氏来说是最大的靠山,杀死唐中宗李显相当于自断臂膀。
  第二,唐中宗李显死后,仅仅两天后就对百官发丧,若唐中宗李显真是被毒死的,怎么会发丧的如此之快?
  第三,《安乐公主墓志》中提到,在唐中宗李显死后,皇后韦氏把禁军首领都换成了自己人,安乐公主也在自己的府邸中屯兵。
  皇位韦氏和安乐公主如此大动干戈,大有草木皆兵之感,若早有预谋为何不提前布置?
  第四,唐隆政变后,韦氏和安乐公主仍旧得以厚葬,若她们两人真的毒死了唐中宗李显,怎么可能得以厚葬呢?】
  *
  宋
  “史书果真是胜利者书写的。”赵匡美感叹,“若是没有记错,唐中宗李显死后十五天就发生了唐隆政变,能在短短十五天就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政变,当真是突发奇想么?”
  赵匡美转头看向赵德芳,“德芳,你怎么想?”
  “唐中宗李显死后,李重茂继位,其实也是名正言顺,唯有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才出师有名。”赵德芳也觉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李显大概率也是个借口。
  *
  秦
  公子扶苏分析唐朝局势,也更倾向于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并未毒害唐中宗李显。
  之前神迹提过,太子李重俊杀死了武三思极其党羽,而武三思又是韦氏同盟,在势力大损的前提下,该修养生息才是,此时对唐中宗李显动手显然是不明智的。
  再者,若安乐公主真想当皇太女来继承皇位,显然唐中宗李显的册封比皇后韦氏更有力度。
  【总之,唐中宗李显到底是如何死的,目前的争议还很大,咱们暂且就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乐瑶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话题都不会给出定论,毕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读历史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作为主播的任务就是把不同的历史观点分享给大家,绝对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乐瑶一直努力的不带个人偏向,当然了,有时候还是难免带一点的。
  【接下来咱们继续说说改变大唐命运的第四场政变,亦是发生在玄武门的唐隆政变。
  这次政变的主角是唐睿宗的儿子,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
  【阿斗】:唐朝的政变真多呀,后面还有么?
  阿斗再次感叹,他扒拉手指头算算,这已经是神迹提到的第四个政变了。
  *
  唐高宗,唐殿
  唐高宗李治听神迹提到的第四次政变,他叹了一口气,若不是自己当初的选择,也不会有后面接二连三的政变。
  唐高宗李治看向武则天,可是天下却没有卖后悔药的。
  如今政治格局已经形成,唐高宗李治在想该如何才能避免后朝之乱……
  *
  唐太宗,唐殿
  听到神迹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唐太宗李世民还有李承乾他们不由皱起了眉头,大殿的气氛一下压抑下来。
  第297章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后辈的情感很复杂。
  观李隆基的前半生的算的上明君, 但是后半生却宛如夺舍。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防止后世出李隆基这样的子孙,什么机制能遏制昏庸之君,又不会导致权利的失衡。
  *
  武周
  李旦没有想到竟然是他的三郎李隆基造反,确切的说应该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侄子。
  李隆基垂拱三年, 也就是两岁那年就被封为楚王, 然后过了两年又被过继给了已故的太子李弘为子, 身份由李旦的儿子变成成侄子。
  若是按照礼法来说, 就算李隆基造反成功,这皇位也轮不上他来坐, 毕竟他还不如李显最小的儿子李重茂正统。
  李旦万万没想到最不可能造反的儿子竟然造反了,与此同时,李旦又担心他家母后会对李隆基下手。
  毕竟现在的李隆基才五岁而已,想要弄死一个没什么势力的皇孙着实容易……
  【咱们简单的总结一下唐隆政变的经过。
  公元710年六月初二,唐中宗李显驾崩。
  公元710年六月初四, 群臣发丧。
  六月十二日, 唐中宗李显最小的儿子李重茂登基。
  六月二十日, 临淄王李隆基协同羽林军万骑营葛福顺、李仙凫发起兵变, 杀皇后韦氏将领韦播、高嵩等人,完全控制羽林军。
  随后, 李隆基、刘幽求等人攻入玄武门, 杀韦后及安乐公主。
  六月二十一日, 李隆基出宫迎接他的父皇唐睿宗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重茂, 并且紧闭城门, 继续捕杀韦氏余党。
  同日,少帝李重茂大赦天下, 称乱臣贼子已死,其他人不再追究。
  六月二十三日, 少帝李重茂让位给相王李旦,但是李旦拒绝。
  于是群臣再次请求,最终相王李旦登基,和他哥哥李旦一样,第二次登基。】
  *
  唐太宗,唐殿
  听着唐玄宗李隆基雷厉风行的造反经过,可以看出他的确有当帝王的能力。
  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从未否认过。
  但是唐隆政变如此成功,也不仅是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就能做到的。
  “青雀,你认为此次唐隆政变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唐太宗李世民问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想借着神迹好好培养他的儿子,皇储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根据神迹所述的逻辑关系推论出唐朝下一任皇帝大概率是他最小的儿子李治。
  明明是个聪慧的皇子,为何会利用外戚制衡朝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唐太宗李世民还没理清头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