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红楼]贾璋传> [红楼]贾璋传 第262节

[红楼]贾璋传 第262节

  虽说在这样的青天治下做官很辛苦,不但不能贪污受贿,还不能懒政怠惰,但张松等人并不觉得煎熬。
  他们拿着经略府发放的养廉银子,看着治下百姓越来越好的生活,想到经略使公堂中记录考评的册子,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儿。
  做官这么多年,他们就没有比这四年更有激情的时候。
  而这一切,都是经略使大人带来的变化!
  可如今,贾璋这个经略使即将离任,他们又怎么可能不惆怅呢?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反倒说不出那些客套的奉承话了。
  遂转了口风,顺着贾璋的话,讨论一些贾璋喜欢听的话题。
  在离开经略府后,不知在谁的建议下,这些津海地方官约定好,每人都要给贾璋写一首赠别诗。
  而在贾璋离开前,他们会把这些诗作集成书册送给贾璋。
  文字中寄托的情感,远比苍白的话语有力得多。
  贾璋收到这份礼物后,就表现得很欢喜。
  他还专门做了一首给津海地方官员的赠别诗,以为酬唱,后面在船上鉴赏这些诗词时,心情也十分美妙。
  除了这份赠别诗集外,贾璋还收到了另一份极有意义礼物。
  那就是津海百姓送他的万民牌伞。
  来津海做经略使,是贾璋第一次做牧民一方的地方官。
  所以,贾璋他也是第一次收到老百姓送给离任官员、昭示地方官员功绩的万民牌伞。
  看着万民牌伞上用彩线绣制的百姓姓名,贾璋的眼睛都有些热了。
  虽然他知道,这东西里必然有乡绅做戏的成分在,可他依旧会因为黎庶生民的认可而感动,乃至热泪盈眶……
  或许,这就是万民牌伞的冲击力罢。
  千里东风,一日之遥。
  津海与京城的距离非常,贾璋他们又乘着东风北上,大概用不了几天,就能抵达京都。
  在行船途中,贾璋与黛玉在甲板上看着碧玉一般的河水,不禁想到了杜子美的“江碧鸟逾白”白乐天的“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日河景,果真美不胜收。
  虽然不是江南,但河水同样青翠。
  倒是让他们生出了几分题诗作画的雅意来。
  除此之外,一想到他们夫妻即将抵京与家人团聚,他们就不禁生出几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来。
  虽说贾璋此世的家乡是金陵,黛玉此世的家乡是姑苏,都不在京城。
  但他们在京城生活,又在京城长大成婚,这个城市见证了他们的前半生,已经几近于他们的第二个故乡了。
  他们当然会有思乡之念,亦会有别离之忧。
  待到四月初,贾璋一家四口乘坐的官船终于抵达通州河岸。
  看到贾璋官船上的旗牌后,其他船只都让开了水道,选择让贾璋他们先行。
  他们主动避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贾璋官大爵位高,而是因为贾璋发现、推广金米良种,活民无数的功德。
  毕竟,在通州河河道上行驶的船只里面,还有几位王公家的楼船,与外地巡抚来京办事的官船。
  这些人的官位与爵位,却是要比贾璋高上那么一点的。
  他们愿意让路,也仅仅只是因为他们钦佩贾璋兼济天下的行为。
  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
  而在看到官船上“三元及第”与“津海经略”的旗牌后,河岸上识字的老百姓惊呼道:“是贾学士!发现金米良种的贾学士回京了!”
  书画摊子的老板大声反驳道:“什么贾学士?你们都把人家的官给叫小了!我们家小五是秀才,看过邸报,和我讲过,皇爷要让贾老爷做尚书啦!”
  因为贾璋回京一事,在通州河沿岸做事的京城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
  而在贯穿靠岸后,更是有不少人欢呼起来。
  在老百姓心里,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谁就是好人、就是好官。
  所以,发现、推广金米良种的贾璋,在他们心里,就是文曲转世,就是全大盛最好的青天大老爷!
  通州河岸,贾琮与贾环兄弟二人带着荣国府的车队,等待贾璋他们船只的到来。
  在小厮看到贾璋官船的影子并向他们禀告时,他们兄弟二人突然间听到人群中爆发的欢呼声。
  原来是三哥到了。
  贾琮脸上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笑。
  而贾环,则第一百次在心中懊恼自己没有早点讨好他这位隔房的堂兄。
  船只靠岸后,贾璋拉着贾琮、贾环的手,殷殷勉励了他们两句,又把黛玉母子三人交付给贾琮照料。
  在送黛玉母子三人坐上荣国府的朱缨八宝车后,贾璋才翻身上马,带着亲信雪檀直奔宫城而去!
  贾璋来到宫城,递上牌子后,没等多久,就被黄宏迎进了乾清宫。
  之前绍治帝在给先帝守孝,不忍在先帝尸骨未寒的时候改动乾清宫的装饰,所以才没迁宫。
  现在太上皇的三年孝期早已结束,绍治帝的居所,自然也就从玉熙宫换成了乾清宫。
  至于绍治帝之前居住的玉熙宫,则被绍治帝指给太子居住。
  这一举措,足以佐证绍治帝对太子的忠实,更可以佐证大盛国本的稳固。
  而对大盛来说,这件事绝对是件难得的大好事。
  走在陌生的路线上,通往陌生的宫殿,贾璋心里颇有点儿陌生感。
  但因为出来迎接他的人是黄宏,贾璋那点儿莫须有的陌生感很快就消散殆尽了。
  因为,他的好友黄宏,已经开始小声地向他讲述起绍治帝的心情来了。
  而在临近乾清宫后,黄宏和贾璋都闭上了嘴,不再多言。
  贾璋在偏殿等了一会儿后,终于得到了御前太监的通传。
  跟着太监走进乾清宫后,贾璋伏惟敬祝道:“臣津海经略贾璋叩见陛下,伏惟吾皇万福金安,松柏永年。”
  看着跪在中庭的贾璋,绍治帝捻须微笑。
  贾卿今年也三十岁了,看着他绯袍乌发的模样,绍治帝不禁回忆起对方登科鼎甲、打马长安的往事。
  思及此处,他心思一动。
  在让贾璋起来后,他问贾璋道:“爱卿的儿子启蒙了吗,书读到哪里了?”
  不知道贾卿的儿子,是不是和他一样有才华,一样有能力。
  若贾卿之子,能有贾卿三分之一的本事,他就不用担心后代儿孙没有人才可用了。
  贾璋没想到绍治帝居然会问他菱哥儿的事情。
  不过眼下贾璋也无暇细想,只得立即恭敬地回答绍治帝的问题。
  “启禀陛下,犬子已经开始跟着孟允孟先生启蒙了,现在刚读完《孝经》。”
  绍治帝笑着赞他:“孟允是实学名家,请他去你家坐馆,倒也合宜。我只盼着你家雏凤之音能清于老凤,到时候我朝就又多一个治世能臣了!”
  贾璋连忙道:“臣很感激陛下的期待,臣一家沐浴圣皇教化,感激涕零,不知何以为报。唯有谨慎勤恳,促百姓安乐,解陛下心忧,再献上一颗忠心罢了。”
  “臣平日里也是这样教导儿女的,臣不盼着他们多有能力,但却一定要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
  绍治帝听了后,心情更加愉悦。
  他连着说了三个好字,又对贾璋道:“忠恕二字,是孔夫子都推崇的,自然不会有错。”
  “你这样教导儿辈,朕很满意。”
  说完这些题外话后,绍治帝才提起了正题。
  他先是问了贾璋对津海行省的后续安排,然后叮嘱贾璋道:“景尚书致仕归乡了,你是朕提名,又通过廷推的工部尚书。”
  “朕让你去工部,是要让你把海漕一事理顺,再接手推广海漕、修葺河道等事宜。”
  “朕相信你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你也不要辜负了朕的信任。”
  听到绍治帝的话后,贾璋的神态也肃穆起来。
  他俯身叩首道:“臣贾璋,谨遵陛下令旨。”
  第220章 喜乐团圆爱女情深,师徒相见杨门聚会
  天青日淡, 鸿雁高飞。
  甫一出来,贾璋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他心中暗暗想到,鸿雁乃是吉利之鸟, 或许这是个好兆头。
  刚才陛下让他推荐津海布政使、按察使与都指挥使的人选,俨然是要撤掉津海经略这一职位了。
  他此前的猜测, 完全是正确的。
  经略使一职,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有唐末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在, 陛下他老人家又怎么可能长期保留经略使的位置、放任地方官员坐大呢?
  贾璋一边琢磨这些问题,一边走到了宫门前,在把绍治帝赐下的赏赐交到雪檀手里并吩咐雪檀收好后, 主仆二人才坐上荣府仆役刚送过来的马车回家去了。
  贾璋踩着轿凳下车后, 映入他眼帘的就是荣国府门口既让他感到熟悉、又让他无比心安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与“敕造荣国府”的匾额。
  除此之外, 还有家中弟兄子侄,在门口等候。
  他心中一暖, 连忙走上前去。
  贾琮、贾兰他们见贾璋过来, 同样趋步上前, 连忙向贾璋问安行礼。
  贾璋笑着拉住他们的手,让他们不要多礼,又与贾琮他们说了几句话。
  在这之后,贾璋才被兄弟子侄们簇拥着,走进了荣国府的大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