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秦始皇赞成李斯的意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评论区
  “王绾的提议也不能算错,若是秦朝真的分封诸子,可能不会那么快就灭亡。”
  “你这是事后诸葛亮,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利于国家一统,这是不争的事实。”
  “若是真的分封,将来处理藩王又是一大麻烦,看看后世的汉朝,诸侯王多么嚣张。”
  “秦朝灭亡的太快了,人心不齐,民不聊生,什么制度都没用。”
  ……
  秦朝君臣也想起了前几日的朝堂争论,若不是天幕的出现,他们还要争论许久才能定下国策。
  王绾有些失落,但他真的是一心为了大秦长治久安,可不能让陛下误会。
  他正要解释,秦始皇就打断了他,“王相不必在意,朕知道你的忠心,只是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不能因为分封制再次分裂。”
  这还是始皇第一次向朝臣解释自己的决定,把王绾感动的老泪纵横。
  刘邦:“政哥太独断了,他想一手掌握整个国家,终被反噬。”
  朕就不一样,朕很有自知之明,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都是为了荣华富贵,裂土封侯,荫及子孙,当然要给他们,才能安抚人心。
  不过,汉朝的诸侯王也不安分……难道朕生前没有解决他们?
  【提议分封的王绾可能并没有什么私心,便是分封藩王也没有他的份,他是真的认为只有分封制才能统治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土。但是,另一批提议分封制的人就没有这么大公无私了。】
  【时隔八年之后,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赞美秦始皇,吹捧他是不世出的明君,便是上古三皇五帝也不及陛下的功绩。秦始皇正听得高兴,就在这时博士淳于越却当众给他浇了盆冷水。】
  【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周朝因为分封制存在近千年,事实证明,封国可以保卫中央。陛下富有海内,儿子却只是无功无爵的普通人,若是朝廷发生了什么变故,谁能施以援手呢?只有学习古代的政策才能长治久安。周青臣阿谀谄媚,是个小人,陛下千万不要听他的话。】
  【淳于越一番话直接骂了满朝公卿,将所有赞成郡县制的人都打成小人,说他们不能直言上谏,是在纵容秦始皇的过错,合着,只有你淳于越是忠臣啊!】
  评论区
  “天下一统已经八年了,郡县制也实行了八年,为什么还要倒退回去?”
  “而且,这是宴会又不是朝堂,大家热热闹闹的吃个饭,还要给人泼冷水,淳于越的情商也太低了。”
  “或许,他就是故意的呢?”
  “淳于越都这样犯颜直谏了,秦始皇也没有处罚他,谁说秦始皇是暴君的。”
  “说到底都是因为利益,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
  “这是不满秦朝统治之人在挖大秦的根基。”
  淳于越面色涨得通红,他嗬嗬几声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
  扶苏担忧的看向那个方向,想为他求个情,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秦始皇在思考,八年之后,天下依旧没有归心,难道真的要将六国贵族尽数屠灭吗?
  【秦朝的短命似乎巧合的应征了这一段话,但我们站在历史的下游纵向对比便能知道,郡县制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西汉建国后,刘邦采取折中之法郡国并行,迎来的却是地方藩王坐大,威胁中央,造成了七王之乱。】
  刘邦:七王之乱!
  【还有晋朝的八王之乱,直接将整个中原大地打的满目疮痍,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带来了三百多年的动乱,中原汉人沦为“两脚羊”!】
  晋朝之前的人都懵了,“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还有“两脚羊”!
  秦始皇怒目而视:“异族安敢乱我中原,蒙恬,定要将匈奴赶尽杀绝!”
  刘邦猛地起身:“汉人!难道我大汉是被晋灭掉的?”
  刘彻眼眶发红:“仲卿,去病,操练兵马,准备一举歼灭匈奴!”
  曹操等汉末之人还不知晋朝是怎么来的,但都对这个软弱荒唐的王朝嗤笑鄙夷,他们在中原打得火热,也能把异族当成副本刷。
  司马炎悚然而惊,天幕说的是朕的大晋?
  司马家以士族篡皇位,一边团结重用士族,一边提防他们效仿自家也来个取而代之,只能以同姓封王制衡世家,没想到,同姓诸侯也不保险!
  【唐朝时期,若不是节度使手握兵权、财权、人事权,俨然成为一方诸侯,如何会有安史之乱。】
  唐太宗:是哪个倒霉孙子给节度使这么大的权力的,这还不造反,等着被清算吗!
  【还有明朝永乐大帝,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打败朝廷大军,入主中央的王爷……】
  朱棣一听天幕说起自己未来做的事,就往大哥身后躲。
  朱元璋疑惑:“打败朝廷大军!老四,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出息了!”
  藩王才多少兵力,怎么可能打败朝廷,难道朝中一个能打仗的大将都没有了!
  朱棣看到父亲似乎不是很生气,就从大哥身后探出头来,“爹,儿子也不知道啊。”
  他一探头,就被朱元璋一把抓住,按在阶前用手里的奏折抽打。
  “还敢造反!”
  “儿子不敢。”
  “你小子能耐了!”
  “一人做事一人当,又不是我做的,你去打那个朱棣啊!”
  ……
  一时间,抽打声、哀嚎声交织不断,天幕的声音都快被他们淹没了。
  【丞相李斯当即反驳淳于越的提议,他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夏商周三代,没有什么好效仿的,秦朝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变法就是革新,若是一味学习古人,哪有今日的大秦。】
  【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统一思想,他提议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烧掉的书中,《尚书》记载的是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与秦始皇的观念格格不入。《诗经》中很多篇目都在称赞历代君王,是六国遗贵的精神寄托,秦始皇自然要将其打破,建立起以秦朝为中心的统一思想。】
  【所以,秦始皇焚书,焚烧的是六国的历史书和私人收藏的百家经义,医药种植之类的书并没有焚烧,而烧掉的诗、书,在咸阳是有备份的,真正将其一把火烧了的是项羽。】
  【其实“焚书”与汉武帝的“尊儒”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只不过儒学成为后世的官方学说,所有文人官吏都是儒家学子,自然要将秦始皇焚书的事大书特书,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评论区
  “我政哥好可怜,被人误会了两千年!”
  “是被人抹黑吧。”
  秦朝的大臣窃窃私语,显然在争论焚书之事孰是孰非。秦始皇没有发话,他也不认为自己做错了,若是几年后,依旧人心不齐,怀念六国,他不介意再“焚书”一次。
  刘彻冷笑,某些人真是脸大,朕乃天子,朕即国家,这天下只能有一个声音!是朕选择了儒家,若是儒家达不到朕的要求,朕也可以换个学说!
  第38章 千古一帝
  【至于“坑儒”则是后世误传,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卢生侯生答应为秦始皇寻长生药,但这世上怎么可能有长生药,卢生、侯生担心被始皇责罚,便卷了钱财逃之夭夭。他们不光自己逃跑,还造谣诽谤秦始皇,疯狂说秦始皇的坏话,说始皇刚愎自用,贪恋权势,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长生药。】
  【不得不说,这种信口开河,不守信用,卷了主家的钱财,还要诽谤主家的行为,就是我们遇到也不能轻饶了他。也不知谁给他们的勇气,敢如此挑衅始皇。】
  秦始皇:朕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咸阳的方士已经被廷尉控制了起来,因始皇尚未下达命令,他们暂时被关押在一个小房间内,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天幕。
  这群人里就有徐福、卢生、侯生,不得不说,能在始皇面前出头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早早就进入咸阳,结交权贵,为自己造势。现在,也方便了始皇一网打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