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他要是早点梦到这些事,绝不会让二姐那么顺利的下乡,怎么着也得给她举报了,把她送去大西北吃沙子!
  还有大哥,这个白眼狼,娶回一个白眼狼,生了几个小白眼狼。
  大哥刚结婚不久的时候,他曾经劝着母亲把三姐叫回来,让三姐接她的班,母亲都动摇了,结果大哥大嫂加上二姐,三个人一起闹,愣是让母亲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要是当时能把三姐叫回来,三姐就不会死!
  赵建华哭的伤心极了,都是他没用,帮不了三姐的忙。
  他同时也在思考,三姐是不是和他一样,也梦见了上辈子的事。
  不太像。如果三姐也梦见了上辈子,应该不会这么平静吧?被自己深爱的家人放弃,这是何等锥心刺骨的痛苦!三姐的反应应该比现在更强烈才对!
  可是要说三姐没梦到,又无法解释她性格上的变化。
  他其实希望三姐没有梦到,上辈子太苦了,还是不要知道比较好。他三姐就该无忧无虑的生活。
  第二天一大早,赵建华起床的时候,两只眼睛肿的都快要睁不开了。
  宁安大惊:“你这是怎么了?”
  赵建华看着她,问道:“姐,你相信前世今生吗?”
  宁安敲了他一个脑瓜崩,“瞎说什么呢?哪来的前世今生?不要搞封建迷信!等着,我去煮两个鸡蛋给你滚滚。”
  赵建华寸步不离的跟着她,说道:“姐,我梦见上辈子了,上辈子我可惨了,不对,咱俩都可惨了,没找到赚钱的门路,毕业了也没找到工作,咱俩都下乡了。”
  宁安:“……”
  小桔子:“啧啧啧,这小子还挺会编,他在试探你呢,想知道你是不是也梦到了前世。”
  赵建华仔细看着宁安的反应,就见他姐一脸无语。
  宁安说道:“首先,那是梦,其次,那是梦,最后,那是梦啊。梦里的事情怎么能当真呢?咱俩现在不是挺好的!”
  赵建华笑了一下,顿时觉得眼睛刺痛,“嘶!姐,我眼睛疼。”
  他的眼睛已经肿到承受不起一点小动作的程度了。
  宁安先开火把鸡蛋煮上,又用凉水打湿了一块毛巾递给他,“先敷一下。”
  赵建华把毛巾盖在眼睛上,喟叹一声:“舒服多了。”
  宁安问他:“你这是梦见了悲惨的前世,吓哭了?”
  “嗯。我哭的停不下来。”
  他站在宁安面前,个子比她高半头,却依然像个乖乖的小朋友,问什么答什么。
  宁安:“……你还挺实诚。”
  “嘿嘿,你是我姐嘛,我跟你当然要实话实说了。”
  宁安笑道:“我跟你说,梦里的事情,不管真假,和我们的现实都没关系。咱们现在日子过得好好的,以后努力过得更好,那就行了。”
  “姐,你也梦到了吗?”
  赵建华声音带着忐忑,到底还是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
  “没有。我没梦到。但是,我那天早上醒来,突然有了一种预感,我觉得我要是继续和以前一样,人生就会很惨。所以我就变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为别人考虑了,我什么事都先想着我自己。”
  赵建华把毛巾从脸上拿下来,眼睛已经能睁开一条比较大的缝了。他认真的看着宁安,说道:“姐,你这么做就对了。你凡事先想你自己,你过好了,我就高兴了。”
  他松了一口气,心情顿时好了很多。
  三姐没有梦到前世,不必背负前世的苦难活着,这真的太好了。
  宁安抬手揉了揉他的脑袋,笑道:“知道了。”
  第63章
  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23)
  原主死在了1972年的夏天,暴雨多发的季节。
  不过赵建兰还好好的活着呢,因为她根本就没去抢修堤坝。
  小桔子说:“她那也不能叫‘好好的’活着吧,顶多叫活着。”
  下了乡的赵建兰没钱、没物资、没有劳动能力,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不齐全,说起来是很惨,但其实,和她差不多境况的知青也有不少,和她条件最接近的,也就比她多床被子。
  大家磕磕绊绊,都慢慢适应了。这批下乡的知青,大部分还都是热血上头的情况,带着响应领袖号召建设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是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并且具备互帮互助精神的。
  这群知青里,最小的只有15岁,小学毕业,自己主动报名下乡,和她18岁的姑姑一起来的。还有一家兄弟姐妹5个,有四个都来了,只留了最小的一个在城里。
  赵建兰刚下乡的时候,得到了很多帮助。那是1月份,正是天气阴冷的时候,看她没有被子,有位女知青就主动邀请她睡一个被窝。
  但是第二天,这位女知青就放下了助人情结,因为赵建兰抢被子,害的这位女知青一夜没怎么睡,扯又扯不过来,叫醒她把被子让回一点,赵建兰还发脾气,第二天更是阴阳怪气,说什么“我今天晚上可不敢和你睡一起了,用你点被子,一夜叫醒我好几次,不愿意跟我一起睡你早说啊,别拿我挣好名声”。
  差点把那位女知青气死。
  接下来又轮转了几天,她把一起插队的女知青得罪了一个遍。
  没人肯帮她了,赵建兰只好把自己带来的所有衣服全都盖在身上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吸溜着鼻子喷嚏连连,可怜巴巴的看着大家。
  女知青们怕自己会忍不住心软,全都垂下眼不去看她。都是年纪轻轻没经历过什么事的年轻姑娘,最小的才15,最大的也不过19岁,心狠不到哪儿去。
  赵建兰惹人烦的地方还不仅仅是被子的问题,知青点轮流做饭,大家都要参与。有的人不太会做,但是人家认真学习,很快也就能上手了。毕竟也就是煮个粥、捏个窝头、切点咸菜条的事,不算难学。
  但是,赵建兰不会做,也不肯学,还净挑刺。天天抱怨饭难吃。
  这谁能受得了?
  下乡半个月,赵建兰就成了孤家寡人。
  知青们跟她说:“既然你看不上我们做的饭,也不愿意参与我们的轮流分工,那你就单独开火吧。别跟我们伙着吃了。”
  “不吃就不吃,谁稀罕。”
  宁安和小桔子看到她这个反应的时候,觉得这人是真的看不清形势,都到生产队了,还敢这么嚣张!真以为普天之下皆她妈啊?
  宁安说:“她可能还以为自己有家庭可以依靠,以为家里人会给她寄被子、寄钱寄票寄东西呢,所以才敢这么硬气!”
  小桔子表示赞同:“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哪怕父母坚持把她送下乡了,她也觉得父母不会真的放弃她。”
  它拦截的信中,赵建兰理直气壮的让于晓红每个月给她寄10块钱,给她寄点心,还要给她淘换一些全国粮票,她还说,多给她寄点东西,之前的事情她就不计较了。
  这封信看得橘猫大人脑袋上都冒出问号了。
  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赵建兰终究是个“识时务”的人。
  随着写回家的信如石沉大海,赵建兰心里的不安渐渐扩大,她的气焰也逐渐削弱。
  终于,下乡一个月后,赵建兰崩溃了,在知青点哇哇大哭,并且跟众人卖惨,说她被家里人抛弃了。
  “我以前做的不对,是因为我是被家里人赶出来的,他们连床被子都没有给我,我心里难受,所以才说话不好听的。我跟大家道歉,求你们原谅我。”
  年轻人,心软,原谅并重新接纳了她。
  赵建兰开始去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特别难。
  天气渐渐暖了起来,被子的问题可以先放一放,轮流做饭、捡柴、打扫卫生,她也可以接受。干不好还干不孬吗?知青们的包容度还挺高的,只要她态度好点,肯干,大家就不跟她计较了。
  可是,下地干活挣工分这件事真的要了她的命了。
  插秧累的直不起腰,还会被蚂蟥趴在腿上吸血,从早干到晚,也就拿3个工分,还要被人指责,说她干的不合格。
  这种日子,赵建兰真的适应不了。
  家里指望不上,她又不想吃苦,思来想去,赵建兰决定嫁人。
  她给自己物色了一个小伙子,姓孙,是家里的老幺,受宠,下地干活跟她一样磨洋工,家里劳动力多,分的粮够吃。
  赵建兰选中了人,都没有时间去发挥个人魅力,直接找到了村里一位婶子,拜托人家帮她做媒。
  婶子听了她的人选后,皱眉劝道:“那小伙子不正干,他连自己都养不活,全靠家里的爹娘和兄嫂,要不你再想想?”
  赵建兰一拍手:“不用想,就是他了。”
  她就想嫁过去之后和他一样不正干,靠家里的爹娘兄嫂养活。
  赵建兰选人的标准很稳定,剧情里她的丈夫也是这么一个人,自己没什么大本事,全靠啃老啃兄弟。
  这门亲事一说就成。毕竟那小子也是婚恋市场的老大难,本地姑娘看不上他,人家都挑能干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