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喀尔喀蒙古与科尔沁等地不同,对着他们,饶是胤祺,也得仔细斟酌,小心对待。对于理藩院里回禀的每一件事,胤祺都仔细了又仔细,才做出决定,唯恐出了什么乱子,坏了康熙的大事。
  胤祺如此谨慎,自是事出有因。
  喀尔喀蒙古与漠南蒙古不同,漠南蒙古与大清自来交好,征战准噶尔的时候,漠南蒙古也出力不少。
  然而位于漠北的喀尔喀却不同。
  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不断,早在康熙刚登基的时候,土谢图汗部和扎萨克图汗部之间就闹出来大乱子,部落之间有些血海深仇,这些年来好容易缓和了一些然而准噶尔和鄂罗斯人又纷纷插手,煽动着部落内的矛盾。
  喀尔喀蒙古被鄂罗斯和准噶尔夹着,日子举步维艰,渐渐动了归附大清的心思,早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便派大臣去了喀尔喀蒙古,调停他们的矛盾。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大清的调停下,土谢图汗部和扎萨克图汗部之间勉强维持了几年的和平,但是这种和平终究不能持久,扎萨克图汗部率先背弃盟约,投奔了噶尔丹,试图吞并土谢图汗部。
  暴怒的土谢图汗部索性用计,取了扎萨克图汗部的台吉性命,同时也将噶尔丹的弟弟性命留了下来,噶尔丹弟弟的命,导致了了准噶尔与土谢图汗部之间不死不休的局面。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发兵攻打土谢图汗部,大破土谢图汗部,将他们追到到乌兰布通,这也是康熙二十九年,大清军队与准噶尔大战之处。
  被追到穷途末路的土谢图汗部,在大清与准噶尔一战中见到大清展示的国力后,毅然决定归附大清。
  这让康熙豪情满怀,兴致格外高昂。
  喀尔喀蒙古的归附,对于大清而言,不亚于是开疆辟土的大事,若此事在胤祺手中出了岔子,康熙绝对不会念在父子之情的份上,轻饶过他。
  胤祺提着颗心准备着多伦会盟的事项,就连黛玉都见得少了。
  平常下了值,见着街上有什么新奇玩意儿,不拘贵重,只要有些意趣,胤祺便都买下来,溜达着到了林府,将那些有着野趣的玩意儿送给黛玉,两人在窗下对坐,烹上一壶好茶,轻声说着话儿,一道赏玩着,时不时的说几句白日里遇见的事情,也算是难得的清闲。
  好在胤祺与黛玉的婚事已经定下,无需严格守着男女大防,在丫鬟婆子的视线下,这么见面也说得过去。
  自从准备多伦会盟以来,胤祺就恨不得如同他那四哥一般,直接睡在理藩院里,只每日抽出空来,吩咐舞文去林府跑一趟,看看黛玉有没有什么遇到什么事情,是否需要他处理。
  这却是胤祺思虑过多,黛玉在林家管着家事已经数年,林如海后宅的那几个小妾,不过是帮着打理起居,谁也不敢与黛玉别苗头。
  至于外头的应酬,黛玉也不耐烦出去,借着要备嫁的名头,全部推辞了。
  黛玉唯一一个没能推辞了的,就是贾政离开京城的宴会。
  贾府到底是黛玉的母舅家,其他事情她不出面无妨,嫡亲舅舅的送别宴也不露面,多少显得不孝,尽管林家和黛玉都不愿意摊贾府这摊子浑水,但在孝道面前,黛玉还是不得不去。
  贾府宴请的日子,是一个大晴天,自从入了夏之后,春日里的雨水再也不见了踪影,每日都是晴朗的天气,空中吹拂过来的风里,带来的都是干燥的热意。
  黛玉出门的时间不算晚,但天已经大亮,黛玉坐在马车里,从熙熙攘攘的坊市间穿过,听着外头叫卖的喧嚣声,望着外头双手插在袖子里,匆匆走过的京中之人,黛玉试图想象着胤祺从林府出发,去上朝的情景,是否见到的也是如此景象,笑意慢慢盈满了黛玉的眼。
  当然,若让胤祺知晓黛玉的猜测,他只会苦笑着连连否认,按着康熙的作息,每日天还没亮他就得在乾清宫里候着了,说句披星戴月也不为过,伴着他的,除了零星的灯笼,便只有那一两家卖麻酱烧饼摊贩。
  但坐在马车中的黛玉,并不知晓这些事情,她想象着胤祺每日上朝的情景,马车渐渐到了贾家。
  走到荣国府前头大街的时候,只见荣国公府牌匾下的大门大开着,然而屋子门口的马车却没几驾,甚至能称得上一句门前冷落鞍马稀。
  “雪雁,”黛玉静静地观察片刻,扭头问道:“今儿个贾府请了多少人?”
  黛玉接到贾家帖子的时候,只觉着这个送别宴又是贾府摆出的排场,连请了哪些人都懒得问,只想着过来送份礼,尽了礼数便可。
  黛玉兴致寥寥,雪雁却是仔细问过的,她同样疑惑不解地说道:“这次宴会只请了近亲几家,就连老爷都由于要当值没法来呢。”
  这真是转了性了,贾府从来就要体面,好热闹,唯恐哪里堕了国公府的体面,就连家中进的少,出的多,也要维持那偌大的排场,怎么这次却如此低调。
  黛玉却不知,这其中她的话起了很大的作用。
  都说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贾家本为了贾政升官而欢欣雀跃,却得到了黛玉的那番劝诫,这不亚于一瓢凉水就这么泼在了热炭上,滋滋啦啦的声音,将贾母等人的神智拉回。
  从清虚宫回来后,贾母与贾赦和贾政关上门谈了许久,又将宁国公府的贾珍请来,说了好半天的话,等门重新打开之后,宁荣二府的人发现,贾府的主子们居然消停了下来,平日里在京中吃酒逍遥的贾府子弟,全都不见了踪影,京中的风月场上少了好几个出手阔绰的客人,这简直让八大胡同里的热闹都失色不少。
  此次的送别宴,也特特只请几家骨肉至亲。也不知是自此就学乖了,还是一时的避避风头。
  但贾府的这些事情都和黛玉没有什么关系了,她不过就是一个到贾府做客的表小姐罢了。
  此次宴席的主角是贾政,黛玉首先去了趟荣禧堂,将从林如海库房中找出的一幅古字画奉上,能入林家收藏的东西,自是不俗,贾政见之心喜,胡乱关心黛玉几句,便吩咐丫鬟将黛玉带到后头院子里的贾母处。
  贾政本人则将幕僚叫上,焚香净手后,虔诚地将书画掀开,如痴如醉地赏玩起来。
  后院里,贾母屋子里已经坐满了人。
  逐渐长开的迎春与探春坐在贾母的两旁,迎春温温柔柔的笑着,在被说到她也到了相看人家的年纪时,羞怯地低下来头,用手中的团扇将脸挡住。
  黛玉走进来的时候,正好见到这一幕,她笑着轻轻推了王熙凤一把,笑着说道:“您这还是做嫂子的呢,小姑子的大事不上心就罢了,怎地还打趣起来,还不快给我们二姑娘找个好人家。”
  王熙凤见着黛玉出落地愈发亭亭玉立,想到她那越来越得圣心的父亲,心里只遗憾这样的人如何就没有留在家中,不论是王家还是贾家,能与林家再次亲上加亲,才是天大的好事。
  如黛玉这般人品、性情、模样、家世的人,放在哪儿都是打着灯笼也没地儿找的人,还是皇家好眼光,提前将人给定下。
  念头一转,王熙凤又想着黛玉嫁入了皇家,他们也算是与皇家搭上了关系,王熙凤的遗憾瞬间便消失了踪影,就这万里挑一的妙人儿,不提黛玉与五阿哥打小的情分,就说这么个人,谁又能将她冷落了去,未来的前途真真不可限量。
  这可是贾家嫡亲的表小姐。
  想到这,王熙凤看向黛玉的眼神愈发火热,对于黛玉说出的话,更未等闲视之。
  对于迎春的亲事,王熙凤本是不愿插手,毕竟迎春的父母尚在,贾赦更是个混不吝的性子,对着贾琏都动辄唾骂,邢夫人又是个没甚本事的,王熙凤张罗迎春的亲事,完全就是费力不讨好,说不得寻了半日,还得在贾赦和邢夫人那儿讨不到好。
  但此时黛玉对她说了迎春的亲事,王熙凤自不会等闲视之。不论王家还是贾家,亲朋故旧少不了,要给迎春找个合适的人家,虽说得费些心思,却也不是找不到。
  若能用这事在黛玉面前卖个好,与未来五福晋搭上关系,实在是再划算不过的事。
  更何况,得了黛玉的这句话,贾赦对于迎春的婚事,到底得慎重一些,不能仗着是迎春的父亲,随意将她嫁人。
  王熙凤越想越觉着这事能做,她红唇张开,露出白如犀贝的牙齿,趁势说道:“谁让我是劳碌命,我既担了迎春嫂子的名头,她的亲事少不得要费心。二姑娘你放心,我一定给你挑个东床快婿。”
  迎春听着你一言我一语,紧紧地咬着嘴唇,害羞地说不出话来,藏在团扇后的脸更红,露出的耳垂如血般艳丽。
  “就你促狭,”一直笑呵呵听着黛玉与王熙凤你来我往的贾母,见着迎春实在是羞涩地不成样子,点着黛玉的额头,嗔了一句,其中的宠溺之意,谁都能听得出来。
  满屋子的人纷纷笑着,奉承起来,尤氏在一旁木着站了许久,这时才凑上来,陪笑着说道:“要我说,林姑娘这爱说爱笑的性子,可不就与老祖宗一般无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