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施氏看了特意将桃木符拿过去看了看,对杨越杨起道:“这两块桃木符是难得的好东西,要随身戴着。”
在杨家,施氏很得上下尊重,杨越杨起知道很多事连父亲祖父都要询问祖母的意见,听她这么说,顿时对手中的桃木符重视起来。
杨越偷偷对杨起道:“拿在手里感觉有些暖和舒服,你呢?”
“跟祖母送的玉牌有些类似。”戴着都觉得气顺了两分,只是玉牌清凉,桃木符则暖润。
黛玉耳目灵敏,冲兰祯眨了下眼,上前拉了杨越说话。“姐姐以前去过哪些地方跟我说说,好让我长些见识。”
杨兆临带着一大家子刚回故国,大事虽然清楚,具体情况却需人指点,林海心中有数,与之谈话大多围绕着京城现况与朝中势力分布,甄敏更是心思玲珑地跟施氏郦氏说起京城中贵妇,哪个性子好,哪个爱争强,哪个喜欢饶舌,点明一些需要注意的人家,以及两家有关的亲戚如今现状等等。
小一辈的对这些不感兴趣,他们年龄相近,彼此看着也是好相处的,很快就男女分开各自凑在一起说话了。
杨越跟兰祯黛玉说起海外见闻,杨起则跟林赫林灿打听起京中书院,如果杨家在京城定居,他是要选一间书院攻读的,杨家的未来还在科举上头。
“我和弟弟过了新年也要到六艺书院读书,父亲与六艺书院的孔副山长有些交情,如果表弟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林赫林灿听说杨起也有意科举,便现学现卖地给他介绍起京中包括国子监在内的各大书院。
京中除了国子监还有三大书院,六艺书院与桐华书院同样招生严格,需考试合格才能入学,只六艺书院提倡读书与六艺并重,桐华书院则侧重科举,其他才艺可学可不学;另一个书院便是官私合营的金台书院,这个书院只教授学生到举人,收徒不限寒门富贵,教学也不仅于书籍,端看各人选择,但是每个层次以及才艺只许学生用功五年,五年一到如果还不能结业又想继续攻读的就要交纳巨额束。
杨起听后有些迟疑:“我也觉得六艺书院不错,只是听说要考试过关才能进去就学呢。”像他这样的插班生,不仅考学识还考才艺啊。
林灿很有义气:“别怕,我们帮你!”
杨兆临不时关注着几个孩子,见他们相处融洽,心中欣慰不已。杨家曾经风光过,可随着家道中落,自己流落海外几十年未归,许多的人脉关系早已疏失,祖业财帛更因杨家无人被国库收回家族瓜分,姐姐这个出嫁女也只能保下母亲的些许嫁妆……这些也罢了,不过身外之财,可杨家想要重振家业出人头地,光有财富而无权势人脉,这路子就走不远。
家族也不是不好,可惜与他这一支最近的血脉也快出了五服,且感情都是处出来的,他几十年离家,宗族或许能给予一定的庇护不受外来欺负,可能挡得住族中某些有心人的算计么?
至于自己的妻子施氏是有些来历,儿媳妇郦氏也是海外隐士之后,人品家财方面是不用说的,只是姻亲方面这里就使不上力了。杨兆临父母未丧兄嫂未亡之时也是世家公子,对大家族里的沟沟壑壑也是心中有数。盘算下来,与他最亲,关系最稳当的当属林家,而令他惊喜的是外甥林海的仕途顺风顺水,竟已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膝下的儿女也教养得这般出色。
两家的亲戚关系本来就不远,孙子孙女与兰姐儿他们又年龄相当,好好处着,长大了也能相互扶持。
“舅舅从海外回来,是先回了族里还是直接抵京?”林海对当年的事还有印象,杨家的败落简直就跟山崩一样,爵位一去好像运道就到了尽头,不管是人还是家业很快四散无痕。
杨兆临微微一笑,“自然是要先祭了祖宗的,祖宅要拿回来,你妗母表弟他们也要上族谱。”
听了这话林海便明白,杨家与杨氏宗族各让一步,杨氏宗族还回杨兆临这一支的祖宅以及少数祖传之物,杨兆临则不追究当年被族里拿走的大部份财产。“这些年,杨氏宗族一直照顾着外祖父外祖母还有大舅大舅母他们的坟茔,想来清明节他们也有香火祭拜。”
林家与杨家一直没断了往来,有些事林海自然也要过问的。
“是啊。”杨兆临感叹,不是他大度不计较,而是很多事计较不来,何不看开一些呢。“只要人在杨家才在,其余的东西我还有我的子孙都能再赚回来!”
“若没回老家我们也不知道外甥也在京里。”施氏笑着对甄敏说道,“又闻知万寿节圣人要禅位,我们一家子就干脆全进京了。到了京里,可把我们吓一跳,这人也太多了,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城市,我们不好冒然上门,只先租了个三进院子,把一家子安定下来再说。”
甄敏听说他们租房子住,便道:“妗母不若搬来府里住,您看,我们家里别的没有,空的院子倒有几个。”京里现在的房子可不好租,供不应求,租金也贵得要命。
施氏推拒道:“你舅舅写了本书,对朝廷也有些用处,圣上仁德,有意许他爵位,倒不好住进来了。”
事关杨家体面,甄敏才做罢。不是她热情,实是林家亲戚太少,她的娘家荣国府本来也过得去,可惜王氏干的事还有母亲的算计二哥的反应太让林家心寒,没绝了亲还是看在大哥的份上。好容易来了个舅舅,正经的长辈,又才德过人,自然更要亲热些,也弥补过去几十年的空白。
第72章 亲友(二)
杨兆临阖家在林府住了三天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
这时刻每天关注宫中动向的人不要太多!哪个大臣得圣人储君看重,很快就满京城知道。杨兆临这个人冒头之前京里就没听过有这么个人,直到他献上了倍受称赞的《二十四国》一书,并龙鳞簟、能言石、解语松……还有仙鹤凤凰之类的奇珍——这是常人能拥有的东西吗?
自打地方官员开始向宫中进献贺礼,七尺的红珊瑚树、丈高的玲珑宝塔都见了,就没见过这等奇物的。
这样的能人说什么也要打听打听,要是能沾上关系……
结果还没等人行动,杨家人直接进了林府,接着又传出是舅老爷上门做客——杨兆临居然是户部侍郎林海的舅舅?!
惊凸了一堆人的眼球。
知道内情的人不得不感叹林海运道好,瞧瞧他的一生,典型的先苦后甜有没有?三十岁以前,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近枝旁亲,失怙失恃;三十岁以后,儿女接连出生,端的琼花玉树,硬是比自家孩子高出一截,谲险无比别人连连折楫翻船的宦海他偏偏一帆风顺,眼看着这次万寿节并禅位大典林家又要更进一步,一个“死而复生”的亲娘舅也就不算什么了!什么嫉妒恨的也别提了,想想怎么与林家交好,将这交情延续到下代下下代比较合算一些……
当然,为此感到震惊、不安和愤恨的还是大有人在,比如应该在荣庆堂里安享晚年的贾母,又比如听了消息就赶来给贾母请安的王夫人。
“你说那个杨家是林海的舅家?林家的亲戚不是死绝了吗?”贾母一脸震惊地坐直了身子。
这真的不是在咒自己吗,贾家也是林家的亲戚吧。鸳鸯垂着眼,将泡好的老君眉放到贾母跟前的几上,又给王夫人端了杯新进上的暹罗茶,这才安静地退到一边。
王夫人勉强维持着恭谨的姿态,可眼底仍漏出些许嫉愤,回道:“谁说不是,可现在外头很多人都传说,前儿被皇上大为赞赏的杨兆临乃襄宁伯之后,而林姑老爷的母亲确实为弘农杨氏嫡出。”杨家都住进林府了,说没关系谁信?!想到这儿,忍不住刺了贾母一句:“我还以为老太太知道呢,赶来贺喜。”
“哼。”女儿死了,女婿续弦,贾林两家本就不如以往亲睦,现在又来个舅老爷,自己这个岳母的身份是越来越不好使了!而兰祯黛玉也不若自己想像般好拢络,越想越觉得心塞的贾母忽地将茶碗扫落在地,半天也不说话。
王夫人下意识地一抖,遂又为自己被贾母的积威所震感到羞恼。鼻子无声地跟着轻嗤了声,眼光泠泠地扫向悄声指挥小丫头上来清理的鸳鸯,她心中暗下决定,等元春成了娘娘自己定要给这些人好看!
贾母人老耳目却还聪灵,睨了眼一副端庄菩萨模样的王夫人,朝鸳鸯摆了下手,“你去看看宝玉在干什么?”她的人还轮不到王氏来撒气。
鸳鸯应声去了。
王夫人有些坐立不安,也不知她的宝玉如何了,是胖了还是瘦了,有没有好好念书……鉴于宝玉一时半会不能过来,她决定先跟贾母提一提杨家的事:“听说那个杨兆临手里还有不少宝贝,咱们元春还在明郡王府呢,跟前要是有仙鹤青鸾养着别人也能高看一眼。”
贾母眼皮子一掀,瞅着王夫人的眼神带着几分惊讶,“所以呢?你想让我这把老骨头不要脸面替你上门索要?”
再次被这个蠢媳妇刷新下限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