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一群孩子,内里有三个小皇孙,还有西宁王家的长孙,南安王家的外孙子等等,加上自己家的两个,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只有六岁。
他们又不能跟去打猎,随行的公公照管有限。
林如海旁的不管,贾珠和贾瑚务必要和贾政轮班盯好了。
三王爷不知何时走过来,看着林如海不怀好意,出言讥讽:“林探花却是耐心,贤惠得很啊!”
显然不是什么好话,旁的几个孩子原本玩得高兴,一起来洗手,也没注意是林大人在帮忙。
人家终归是当朝探花,做这种伺候人的活计,孩子们脸色都不好了。
林如海却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不卑不亢:
“下官家有小女,倒也常做这些事,此处不比京中,他们年岁还小,自然要多照料着,王爷洗不洗手?”
三王爷好似一拳打在棉花上。
他想起来那个短命的太子,也是自小一副得体大方温文尔雅的样子。
以前有太子在,父皇从不正眼看他,现在太子死了这么多年,父皇仍旧没给过他正眼。
还有这群大臣,天天什么礼数,叽叽歪歪的,惹人厌烦。
三王爷没洗手,捏着马鞭转身走了。
皇帝陛下隔着老远,听不见那边说了什么,眼神也不太好,眯着眼半天也看不清。
一旁的李公公道:
“还是小林探花好性子,那几个小的哥儿们,都喜欢跟他一处。”
皇帝便不再看:“他们倒是有乐子!”
李公公又道:
“可不是吗?这些高头大马的,小哥儿们骑不得,正愁没个去处,国公夫人见多识广,天天往淑妃娘娘那边去听故事。”
圣上笑道:“什么好故事,得空朕也去听一回。”
第129章
大帐里,淑妃娘娘坐在主位,史苗坐在下首。
再往下是一溜儿小凳子,七八个哥儿齐齐整整的坐着听故事。
“老夫人,真的有那么厉害的镜子吗?”
史苗笑道:“那不是镜子,原理是放大镜。放大放大,就叫显微镜!显示微小之物。”
放大镜,这几个小爷家里都有,西洋来的物件,也有本地的工人会用水晶做出来。
带在眼睛上的也有。
只是没见过那种能看很小很小物件的镜子。
史苗很大方,小孩儿可比大人可爱多了:“我家中有一个半成品,以后回京了,请你们到我家来看。”
几个小孩儿都说好,热烈讨论起来,还说要把自己的放大镜带去给老夫人看。
林如海候在帐子外,见圣上一行人往这边来,老远就迎上去,连忙躬身行礼:“微臣给圣上请安。”
皇帝陛下穿了一身苍青常服,抬手示意平身,上下打量了一下林如海,似笑非笑:“你倒是个好女婿。”
旁边伴驾的大人连忙道:“林大人当了几日的班,今个儿轮到他歇一歇,可见他歇不住,还是到丈母娘跟前尽孝了。”
林如海向他投以感激的眼神,出门伴驾,都不容易。
皇帝陛下轻笑一声,拍拍林如海的肩:“朕若招到这么一个好女婿,也不愁了。”
这话说得有几分真,林如海当女婿很得丈母娘欢心,为人正派多才,相貌长得又好。
谁家不想着能有个这样的女婿?
李公公连忙笑道:“林探花是陛下的臣子,陛下最有福。”
老皇帝听这话合心意,手里握着扇子信步走进帐子中。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淑妃娘娘把陛下迎上主座。
皇帝陛下俨然一个慈爱的爷爷,和蔼笑着:“都坐下,仍旧如刚才那样,都在讲什么?”
淑妃娘娘此刻脸上挂着无懈可击的笑容,言语间带着恰到好处的娇嗔:“圣上,刚刚国公夫人在讲一种神奇的镜子,不只能明察秋毫。”
老皇帝也很配合,做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哦……这很新奇,说来听听,是不是西洋的望远镜?”
下面好几个孩子跃跃欲试,却都不敢开口。
最后是小皇孙:“皇祖父,我们说的不是西洋的望远镜,是显微镜,能看见水里看不见的小虫……”
要说这个,贾瑚和贾珠能说得更明白,才不会像小皇孙一样模棱两可。
只如今没他们说话的资格。
史苗见皇帝问起,就把显微镜的事提了几句:“是臣妇摸索出来的半成品,原想着若真能做好,明年就献给圣上。”
皇帝也习惯了国公府会献上一些奇怪的东西。
只是除了种子,其余他不太感兴趣,前儿国子监的算学课,也是她们家弄的。
老皇帝想起来什么,皮笑肉不行,翻脸如同翻书,似是在敲打什么人:
“内务府里有的是能工巧匠,明儿让他们去,一日日只顾着华彩雕饰之物,奢靡过分,不成样子!”
旁边李公公也不笑了,躬着身子答应:“是。”
史苗看破不说破,老皇帝才不是来其乐融融的,分明专程来给淑妃娘娘下马威。
要论奢靡,皇帝老儿自己也没好到哪儿去。
后宫那点份例,怎么能和老皇帝几次下江南的花销比。
不过人家是皇帝,说什么都有理。
刚刚还好好的氛围,现在……
方才高高兴兴的小孩们一个个低着脑袋,蔫头耷耳的,大气儿也不敢出。
史苗在心里爆了一句粗口。
真真是个随地大小爹。
皇帝自诩万民之父,十分应景。
淑妃娘娘保持着脸上得体的微笑,恭送圣驾。
史苗看淑妃娘娘比老皇帝长得好看又有气度。
都想支持淑妃娘娘推翻暴政自己当女皇,当然只是一想。
留在朝中监国的就是淑妃娘娘所出的皇子。
众人都猜测皇帝陛下已经有了决断。
大臣们愈发看不明白,皇帝陛下究竟是何等心思。
是不是有意考验皇子,又担心外戚势力过大,故意敲打。
史苗却另有见解。
这老皇帝,多半还要用对付当年义忠王爷那一招,就等着对面皇子犯错,找个由头砍了。
当朝许多大臣心里早就有偏向,甚至暗自里压了宝,所以任何消息都会不自觉的进行美化。
如果史苗不是读过原著,知道这老皇帝命长,当了太上皇还要和新皇打擂台,她恐怕也会深陷其中。
活得长的皇帝都很多疑。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哪怕这人是他亲儿子。
皇帝的儿子太多了,最属意的继承人已经死去。
大臣们忖度皇帝陛下在培养继承人,殊不知老皇帝
大约要学唐玄宗,没准也来个一日杀三子。
京城里的气氛不太平,荣国府收到了家书。
信里鸡零狗碎写了许多东西,偏生不痛不痒的提到了谢道韫……还有太宗皇帝。
谢道韫何止用咏雪之才?唐太宗更有玄武门之变?
荣国府两个媳妇犯了难:“信里的意思,是要我们格外谨慎。”
原本史苗的安排,是想让孩子们悄悄回江南避一避。
可是前脚圣驾一走,后脚宫里就说要去护国寺祈福七七四十九日,有品阶的命妇都跑不了。
除非有个什么父母丧事,便不能从京城走掉了。
据说城外有山匪出没,荣国府里两位奶奶,并贾敏等姊妹,也歇了出城去庄子上的心思。
事情发展越来越古怪,贾敏她们住着的那一片,似乎被暗地里戒严了。
荣国府里大奶奶周氏和奶奶关氏一起着急上火:
“早几日过来就好了,那边都是各处的官,已经被盯上了。”
白琪最沉着,她以前跟着秦家的时候在西北边关,比这凶险的情况多了去,况且看宫里监国那一位。
昏招频出,掀不起大浪来。
荣国府素来低调,近些年存在感不高,家里没人没兵,那些人谋的东西大得很,不会平白无故与荣国府为难。
白琪安慰两位奶奶:
“这么大个城,如何藏不下你们几个,不要慌乱,一如往常,免得叫人看出来。”
见二人仍旧懊恼不该早做预备,白琪又道:
“而今只是叫人看出来了,恐怕早几日也有人暗中盯梢,你不必急,找点她能穿身量的衣裳首饰来,我们娘儿俩去把人换出来。”
贾敏真过来了,倒是可能会把荣国府拉下水。
现在用箱子,可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先前有几家的菜篮子和拉水的车子,都被翻出来检查。
只能用人换人,况且白琪早年自己带着女儿一路从西北还乡,期间不知有多少难处。
而今老太太不在家,两位奶奶也只能依仗白先生了。
两人只能暂且应下:“这法子,先试一试。”
就算出不来,贾敏也不至于被关在那边屋里,独木难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