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听力敏锐的虫族在寂静中听见了某种粘腻的、夹杂着微小气泡破裂的杂音。有什么东西似乎被血腥味吸引而来,正拱开厚厚的淤泥向上钻去。
站在最前方引路的那只虫族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最大,它不由得浑身紧绷。被提在手中的田鼠吃痛,也忍不住发出了尖锐的吱吱声。
被田鼠的声音一刺激,领头的虫族才堪堪压抑住想要逃跑的本能在原地冷静下来。
在权衡片刻后,它主动甩掉了固定在足肢上的移动工具,用体表的感知器官去挖掘环境中的蛛丝马迹。
幸运的是,这只虫族同样没有错过霞光贝在淤泥中移动所造成的动静。
意识到自己距离声响发出的地方越发接近了,虫族缓缓蹲下身来,松开了那只负伤的田鼠。
在起身的时候,它用余光看见,不远处的地表上有一个狭长的椭圆形小孔。
得到自由的田鼠没有和伤害自己的虫族们客气,立马慌不择路地向远处逃窜。
然而厚重的淤泥在它移动的过程中与细密的绒毛接触,让整只鼠渐渐被身旁的环境所拖累,行动速度越来越迟缓。
就在它想要调整角度向上跳跃的时候,一截半透明的触手如同鬼魅一般从小孔中出现,并死死地缠绕在了田鼠的身上,令它脊柱断裂窒息而死。
根据残存的记忆,虫族们顿时意识到它们成功找到了霞光贝。
趁霞光贝将注意力放在田鼠身上,虫族们立刻采取下一步行动。
有几只虫族将铲子的手柄部分逆时针扭了半圈,解开了隐藏的开关。随后将手柄部分向外一抽,令铲子的长度延长了数倍。
而铲子的前端同样设置了机关,轻轻一按便转变成了带有倒刺的弯钩。
这便是虫族用于应对霞光贝的秘密武器。
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贝类在受到刺激的时候外壳会立刻闭合,将柔软的身体紧密地保护起来,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
若是没有抓住外壳开启的关键时机伤到霞光贝的要害,只得白白错失良机。
已知贝类的内脏都被包裹在一个被称之为内脏囊的结构中,它位于身体背部,里面藏着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在内的诸多内脏器官。
可以说,内脏囊便是贝类的要害。
当然,单单攻击内脏囊是不够的,还需要割断霞光贝本体与外壳相连的部分——闭合肌。
这块肌肉主要控制霞光贝外壳的开闭,要是没了它,霞光贝便像断了腿的老虎,再无任何威胁。
在这时,只需要注意不被它的触手缠上便可万事大吉。
虫族的腿部肌肉力量很强,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爆发力。
它们在霞光贝的触手缩回去的那一刹那向那个呼吸孔存在的位置跳去,接着惯性的力量将改造后的特殊工具向下一捅。
受到攻击的霞光贝懵了,一时之间竟慌忙丢下田鼠往壳内缩去。
但比霞光贝缩的更快的,是虫族的利刃。
带有倒刺的倒钩深深戳进了霞光贝的内脏囊中,并拽着它向地表缓缓移动。
由于虫族还是第一次主动狩猎霞光贝,它们并不清楚它的行动路线,以至于下钩的位置五花八门。最终导致只有部分虫族戳中了霞光贝的要害,其余虫族的钩子被外壳弹开,陷入了淤泥之中。
可即便准头不够,数量也能弥补缺陷。
扎入霞光贝壳内的钩子开始发力了,给它造成了严重的内伤。
而其他虫族也没有闲着,趁霞光贝的触手碰到同伴之前把它们割断,并收集起来。
见最后的挣扎也无法奏效,霞光贝意识到除了逃跑没有任何办法。然而再坚硬的贝壳也无法夹断更加坚硬的金属,除了留下几个凹坑以外,一点用处也没有。
孤注一掷之时,霞光贝驱动斧足用尽最后的力气向淤泥深处缩去。
就这样,虫族们与霞光贝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最终以霞光贝的惨败收场。
趁潮水尚未上涨,虫族们顺势挖开霞光贝停留的洞穴观察它的行为模式。
经过粗略测量,能够得出霞光贝通常居住在淤泥下五米左右的地方,主要攻击手段为体侧的触手。
在这个洞穴中,还有一条没有被吃掉的小鱼,它的鳃部留有被触手攻击的痕迹,死因是窒息。
在退潮的时候,霞光贝活跃程度有所下降,显然是捕捉它的最好时机。
第50章
趁刚才捕获霞光贝的手感还未消失, 虫族们趁热打铁,立刻进行下一次搜寻。
巩固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光看不做根本学不到东西,唯有在实践中一次次强化记忆才是正解。
它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分散成几个小组, 然后在退潮后留下的淤泥地上寻找霞光贝制造的呼吸孔。
此时距离涨潮还剩一个半小时, 若是顺利的话, 想必还能有所收获。
谨慎起见, 每个小组至少由五名虫族组成,等到熟练度提高了,再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成员的数量。而且每一个小组中至少存在两把带手柄的铲子,作为勾取霞光贝的最大助力,它的存在不可或缺。
万事奉行“加一原则”,就算出现了意外,也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然后, 虫族们将霞光贝的贝壳展开并稍稍擦去表面沾染的污泥, 直到底下藏着的莹白色清晰可见后, 再将它作为地标反扣在刚才挖出的洞口。
在黝黑泛黄的淤泥地中,霞光贝的位置格外显眼。只要潮水未曾将它吞没,间隔很长一段距离变可轻易定位到正确的坐标。
就算走远了也没事, 小组中的制空者会借助翅膀来到空中仔细搜寻,虫族良好的视力便是它们最好的辅助工具。
待到最后的准备完成后,虫族们立刻向不同的方向四散开来。
在认真工作时, 时间便过得很快。
实践中提高熟练度的效果格外明显,可以看出虫族们寻找霞光贝呼吸孔的速度加快了不少。
与在平原土地上的搜索不同,沼泽区的淤泥地在退潮的时候便会被流水携带的泥沙给修理平整,完全不需要根据洞口的新鲜程度来判断猎物的踪迹。
但凡能够看见形状特殊的孔洞,底下必定藏着收获。
只是……这洞中的居民是谁便不可控制了。
虫族受虫母的影响都是一群惜命的家伙, 发现打不过的时候,别的不说,逃跑是真的快。
再加上泥沙中埋伏的生物本就习惯于守株待兔的狩猎方式,见自己也讨不了好,便干脆利落地放弃了。即便过程算不得一帆风顺,但也没有出现减员的惨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虫族也留意过能够作为储备粮的种类。可是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下,虫族也无法贸然去捕捉淤泥之下的未知生物,只得空手而归。
等到潮水渐渐没过霞光贝的外壳时,最后一组虫族从远处匆匆赶来。
从它们的后背上,能看见那些新鲜的触手被捆扎成束,整整齐齐地堆叠在一起。当把触手提起来的时候,甚至能观察到其中滴落出浑浊的粘稠液体。
借着上涨的潮水,虫族顺势将这些材料清洗一番。对它们而言,像这样最低限度的处理工作毫无难度,只要控制力气不将这些中空的材料扯断,谁都可以胜任。
说来也奇怪,在脱离本体后霞光贝的触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去韧性。唯有及时用高温进一步将其烘干后,才能勉强保留原有的特性。
等到外出的虫族回到巢穴后,工虫们会将琥珀胶菇汁液和树脂的混合物均匀涂抹在这些触手的表面,并选出粗细均匀的部分连接起来。
这一步处理主要是利用其他物质在触手的表面附着上一层特殊的防水层,并填补隐形的裂缝,增加管道的牢固程度。
就这样等到它们彻底干燥后,一条简易的水管诞生了。
在找到橡胶树之前,利用霞光贝触手制成的这批天然水管将陪伴虫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当潮水上涨到一定程度后,虫族们也开始准备撤离,它们将退回沼泽区的边缘选择合适的位置扎营,并着手烘干得到的材料。
为了抵抗强烈的紫外线,营地特地做了遮荫处理,虽然比不上地下凉快,但有总比没有好。
考虑到在正午时分点燃大面积的篝火无异于慢性自杀。
所以,虫族随手摘了一些宽大的无毒树叶平铺在营地附近,并将霞光贝的触手放在上面,利用天然的热量来烤干它们。
而每隔十五分钟也要翻个面,以免因为受热程度不均匀而出现碎裂。
原本虫族还想趁着外出的机会前往沼泽区打猎,只可惜太阳的毒辣程度超出了它们的想象,不到一会便被迫放弃。
有两只虫族不甘心就这么无所事事,干脆开始验证起了霞光贝的食用价值。
作为储备粮的田鼠在这时起到了作用。
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较短,进食的频率和新陈代谢速度也远高于虫族,作为实验素材最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