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299节

大明话事人 第299节

  不是沈尚书自大,而是在大明当今体制下,一个武职确实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不过按往常惯例,武试第一和其他人区别很大。
  如果是平民考生,武试第一可以直接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而其他武进士就只能从百户级别武职、幕僚赞画、营中教头做起。
  王御史忽然掏出一张纸看了几眼,答道:“那也要看什么位置,如果中状元的郑国泰被安排在大内禁兵呢?”
  京师官军体系十分复杂,但大体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京营,一会三大营一会十二团营,一会又改回三大营,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城。
  第二部分是皇帝亲军,就是直属皇帝指挥的二十二卫,包括特殊的锦衣卫在内。
  第三部分就是大内禁兵,由御马监太监提督指挥,负责守卫皇宫各处宫门,精锐程度最高。
  王御史继续说着:“举个例子,如果郑国泰获取状元,不得不授予实职时,天子让郑国泰掌管东华门,大宗伯敢想象后果吗?”
  听到这个设想,沈鲤忽然虎躯巨震!
  东华门就是皇宫宫城的东门,东华门里面就是文华殿,往北就是太子东宫,距离都很近。
  今后如果立了皇长子为太子,又有郑国泰这样一个对皇长子不善的人掌管东华门,那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不是沈鲤脑补多了,主要是大明皇宫的东华门出事有先例。
  一百多年前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夺得就是东华门!这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其实穿越者还能再补充一个案例,晚明三大宫廷奇案之一的梃击案,就是有人手持木棒从东华门进宫,然后一直冲到了太子东宫打人。
  只能说,幸亏这人不是林泰来,不然太子可能就被打没了。
  王御史反问道:“现在大宗伯还觉得,武科殿试与礼部关系不大吗?国本问题,与礼部关系大不大?”
  沈尚书皱眉不语,就算不让郑国泰掌管东华门,但这样一个皇三子的舅舅,随便掌管皇宫哪里都可能是麻烦。
  至于说天子会这么干吗?沈尚书敢肯定,只要有机会有理由,天子肯定会这么干!
  就算天子一时没想到,也肯定会有人提醒!
  毕竟天子皇三子当太子的心思,已经满朝皆知了!如果有机会扶植郑家,天子没有道理不做。
  王御史趁热打铁添油加醋的说:“大宗伯!须知史笔如铁,你也不希望后世史书上记载,因为你在礼部尚书位上无所作为,导致外戚郑国泰势大,影响国本吧?”
  礼部尚书沈鲤除了官位外,还有一个重要政治身份就是清流领袖,这是以正统礼教和崇尚道德为根基的政治势力。
  郑国泰中状元会导致后患无穷影响国本的意见,如果没人说也就罢了,沈尚书还可以装糊涂。
  但今天已经有人明确告诉,郑国泰中状元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沈尚书还故意不当回事,那么对于位居礼部尚书的清流人物而言,就是巨大的道德污点了。
  你一个礼部尚书又是清流,连涉及到国本的礼教大事都不出面,那士林还要你何用?
  看着陷入久久沉默,不再出声的礼部尚书,王御史忽然感觉,政治真好玩。
  而且王象蒙总算明白,林泰来为什么一直不肯揭穿郑国泰替考了。
  留着一个成绩优秀的外戚郑国泰,就能绑架本来站在林泰来对立面的清流啊。
  林泰来果然有十八种方法去拿武状元,说不用王家就不用王家,王御史现在真信了。
  (本章完)
  ------------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上朝很没意思
  大明的制度设计初心,是想同时防住权臣、权阉、后宫、外戚的,属于典型的既要又要。
  总体上来说,站在巩固皇权的角度,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不过既要又要的结果往往是有轻有重,以上四种人里,现实里完全被防死的就是外戚了。
  文臣也好,权阉也好,甚至于后宫的太后,还能时不时就能有一两条漏网之鱼在大明政治中发光发热,唯独外戚一直是摆设。
  制度进入稳定期后,大明的外戚凭借皇恩最高封到过侯爵,都督、指挥使之类的数不胜数。
  但是有一点,坚决不给外戚实职,不能直接掌兵,只能供着当吉祥物。
  理论上郑国泰借着状元,以及优待状元的武科制度,可以拿到要害地方的实职,
  但在文官眼里,只要想象力能放开,这就可以算是外戚之祸,尤其是还能牵涉到国本问题,更是意识形态方面大事。
  又,既然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专门负责意识形态事务的礼部就不能装聋作哑了。
  在皇帝御殿升座之前,大臣们都是在殿外等候的。
  王象蒙与礼部尚书沈鲤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旁边人都能听得见。
  当然这也是王象蒙的目的,清流人物以道德为标榜,私下里不管怎样想的,但一定会在意公论,不然人设就立不住。
  申时行看了眼王司徒,话里有话的说:“你这个侄儿,也很厉害啊。”
  王司徒叹道:“想必这就是申相所说的代言人吧?”
  申时行微笑道:“不,代言人不是你这个侄儿,而是沈礼部。”
  被挤兑到了这个份上,作为清流领袖,沈鲤不玩命反对郑国泰都不行了。
  不多时,皇帝御文华殿,宣召大臣觐见。
  鸿胪寺官员开始引导大臣们排列班位,然后趋步上殿。
  山呼万岁后,万历皇帝开口道:“数日前兵部进奏武科殿试章程,有阅卷和比武两种。
  朕深思熟虑之,决意以阅卷为殿试章程。
  殿试当日,兵部和礼部呈上武试前二十名策论墨卷,朕亲阅之,随后按照名次唱名觐见。”
  这等于是把文科考试的殿试和传胪典礼混在一起举行了,而且只召见前二十名。
  比起文科真是简单省事,当然大臣们对省钱省力没什么意见,武科的事情糊弄一下就行了。
  只是在当今这个形势下,天子这种选择,很明显是有“黑箱作业”的想法。
  如果只靠阅卷决定武状元,那还不是天子想点谁就是谁?
  纵然某考生写了七千字,但皇帝说你不行伱就不行,行也不行。
  正当大臣们正在琢磨皇帝的心思时,又听到万历皇帝说:
  “先前武试第二郑国泰上书,近日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愿请其父郑承宪代为出席殿试大典。
  同时可让郑父享受金殿唱名的荣耀,以彰示孝心。”
  大臣对此都莫名其妙,不太明白郑国泰在殿试之前,为何突然出这样的幺蛾子。
  只有申时行和王司徒这样知道郑国泰替考的人,能猜测的出来其中涵义。
  无论真假郑国泰,只要在殿试上直接出现在皇帝面前,那就是板上钉钉、罪不可赦的欺君之罪。
  如果郑国泰不出现在殿试,没有直接“冒犯”皇帝,就像普通作弊一样还有回旋余地。
  掩耳盗铃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里就是一个笑话,但在政治中却是非常有用的。
  听皇帝说完后,大臣们却没表态,都看向礼部尚书沈鲤。
  一般情况下,只有首辅有这种待遇。
  沈尚书沉吟片刻,只能站出来说:“臣以为,若让郑国泰继续参加殿试,就不得以武科成绩授官。”
  万历皇帝稍稍感到诧异,沈尚书这个角度是他没想到的。
  他原本以为,百官可能会反对殿试章程,也可能反对郑国泰让父亲代替列席殿试,就是没想到有人从授官这个角度切入。
  万历皇帝反问了句:“为何郑国泰不能以武科授官?”
  沈尚书奏答说:“为防外戚干政之祸也!”
  万历皇帝脑子一时间没转过弯来,怎么就外戚干政了?
  沈尚书又解释说:“按惯例,武科第一名皆听其自选任职地方,授予实职,此乃国家对第一人的优待。
  比如愿意在京营的就在京营任职,愿意回原籍的就回原籍任职。
  设若郑国泰被取中为状元,求掌大内禁兵,为宫门守卫,陛下又当如何面对?
  若不许,寒了皇亲报效之心,坏了优待武状元的惯例;若准许,又会造成外戚干政之隐患,陛下在宫中能安睡否?”
  万历皇帝心里吃了一惊,还能有这种操作?
  先前他只是想着,给郑国泰一个状元,壮大郑家的声势。
  至于以后更具体的安排,还没有想那么多,更没意识到还有郑国泰守宫门这种任命。
  故而万历皇帝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帮文官居然想到了自己前面去。
  在郑国泰问题上,这帮文官居然想得更细致,更深入。
  沈尚书还在苦口婆心的劝道:“陛下!列祖列宗之成法,不用外戚直接掌兵,实乃未雨绸缪之计也!
  那郑国泰如果被点为状元,就是给朝廷一个极大难题,奏请陛下三思。”
  万历皇帝很不爽的反问道:“难道郑国泰的武试直接作废?朝廷的考试岂不成了儿戏!”
  沈尚书又答道:“无论何种考试,考生因病不到,皆视为弃考。
  而现如今郑国泰在殿试之前称病不出,说明他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故而陛下应当体谅郑国泰之苦心,也将郑国泰生病视为弃考。
  如此陛下和朝廷就不用为难了,同时又不伤皇亲体面,于各方而言都极为妥帖。”
  万历皇帝:“……”
  让郑国泰生个病,怎么到你们文官嘴里,就成了主动弃考了?
  万历皇帝毕竟还年轻,又不是口才特别好的人,他眼见着说不过沈尚书,又转向首辅申时行,垂询道:“首辅以为如何?”
  申时行奏对说:“文武官员出身,各有三途,其中武官是恩荫世官、武科、功绩三种出身。
  郑国泰虽然自身没有官位,但其父郑承宪乃是带俸都指挥使,将来郑国泰少不得要加恩袭位。
  故而郑国泰算是走了恩荫世官的途径,不宜再另行通过武科授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