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300节

大明话事人 第300节

  不愧是首辅,这回答从制度层面高屋建瓴、有理有据。
  万历皇帝不满的说:“郑国泰自身没有官职,应当比照未能顶门立户的军余子弟,根据武科成绩而实授。”
  申时行又答道:“军余子弟不能承袭官职,只能自谋生路。
  莫非郑国泰放弃所有恩典,将来也不承袭父亲的品级?
  而且只根据兵部考评授官和升迁,不能再另外领受皇恩?”
  如果让文官系统的兵部来安排郑国泰,那基本上就永远在某个角落中低层,没希望升迁了。
  万历皇帝不悦的狡辩说:“参加武科的还有很多武官,难道依照尔等的说法,这些武官既然已经是官身,也没资格参加武试了?”
  申时行不慌不忙的说:“武官参加武科并被取中,就原官基础上升级。
  如果陛下看重郑家,那不妨直接给郑家升一级,准许郑国泰世袭,以为嘉奖。”
  申首辅很清楚,皇帝要是绕过大臣,直接强行封郑国泰,那根本拦不住。
  所以不如引导皇帝给郑家一个表面品级很高的虚封,其实影响不了什么。
  万历皇帝被大臣们堵得哑口无言,半晌没有说话。如果论起讲道理,他真的讲不过这些大臣们。
  关键是,没有大臣站出来支持皇帝,没有大臣敢帮郑国泰说话。
  就算以打圆场著称的首辅,虽然没有直接反对郑国泰做状元,但却一直在说郑国泰不合适。
  万历皇帝只感到气抖冷,此时封不封郑国泰已经是小事了,这种集体坚决反对郑国泰的态度,让皇帝感到恼羞成怒。
  他们反对的不是郑国泰,而是立皇三子为东宫!
  上朝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也许就不该和大臣面对面的讲理,应该学习爷爷世宗皇帝,躲在深宫遥控一切!
  催吧催吧,眼看高潮要写砸了,网站就是不给推荐没曝光,单位也逼着辞职,还有个别人天天阴阳怪气,状态能好就见鬼了。有时候就想,去写浅显白文算了,至少随便写不费脑子读者群体还更多。
  (本章完)
  ------------
  第二百九十六章 这波不亏
  清算了张居正后,今天是万历皇帝第一次被全体朝臣抵制,心态就有点崩了。
  自成化朝以后,大明各项制度总体上稳定了下来,文官政治成为朝廷主旋律,基本框架就没有再大变过。
  只是历代皇帝性格不同,所采用的统治方式也不同。
  比如弘治皇帝是妥协式政治,直接在文官话语体系里偷懒躺平了;
  而正德皇帝选择了以武入道,跳出文官话语体系,自己玩自己的。
  至于嘉靖皇帝的套路就比较花,则是扶持强力首辅镇压大臣,并逼着首辅充当皇帝的挡箭牌,同时又尽可能的孤立首辅,这种技术一般人玩不好。
  而现在的万历皇帝,根本就没有什么成熟的理念体系。
  从清算张居正开始,万历皇帝就一直大肆鼓励言官攻讦高级大臣,在朝廷中形成了“下克上”的风气,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大概在年轻的万历皇帝心里,这就叫政治制衡,又能防止再次出现张居正式的权臣。
  清流势力的成型,大体上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得益于皇帝对“言路畅通”的鼓励。
  但是直到今天万历皇帝又深刻体会到,这帮清流势力也不是自己人,今天跳出来强烈反对的就是清流势力。
  对此万历皇帝不禁陷入了深思,为什么世宗爷爷搞大礼议,在不同阶段,总能有一些大臣坚决支持?
  而自己想扶持皇三子上位,哪怕是想给皇三子他舅舅郑国泰一个状元,却没有任何大臣公开支持?
  这帮大臣名义上“既食君禄”,却又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
  户部尚书王司徒站在文臣班位的前排,静静的看着沈鲤等清流势力“劝谏”天子,论证郑国泰生病就是弃考,不配得状元。
  越看下去,王司徒越体会到林泰来的落子的精妙之处。
  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说,林泰来才是郑国泰最大的竞争对手和反对者。
  如果林泰来抢夺武状元,倾向于郑国泰的天子肯定会不可避免的对林泰来产生厌恶、反感等负面情绪,小妹王十五当初也指出了这一点。
  但是现在情况变成了清流势力拼命反对郑国泰,本该由林泰来承担的天子怒气,全部转嫁到了清流势力身上。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天子对清流势力积攒了怒气,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想到这个问题时,王司徒不由得又看向首辅申时行,这不会也在林泰来的算计中吧?
  这时候,沉默了一会儿的万历皇帝突然对申时行说:“方才先生说,可以因郑国泰先前武试第二而加封郑家?”
  听到这句问话,申时行心里大喜,果然不出所料,皇帝要妥协了!
  也不枉自己刚才提出了能让各方都下台阶的折中方案,只要皇帝有妥协想法,自然就会想到自己!
  于是申时行赶紧奏道:“若郑国泰被视为殿试弃考而一无所获,终究还是有些遗憾。
  所以用加封郑家作为武试第二的补偿,例如加郑国泰之父郑承宪为从一品都督同知,足以告慰皇亲了。”
  就算把郑国泰他爹加到一品,那也是没有实权的带俸官,郑国泰本人得不到状元,不能获得实职就行。
  其实皇帝这个妥协速度,让大多数大臣都感到有点意外,原本以为还要多拉扯几个回合。
  只有申时行、王司徒等极个别人很明白,只要郑国泰先前武试用了替考,皇帝到最后就一定会妥协。
  皇帝又不是傻子,如果把郑国泰推到风口浪尖上,成为朝廷上下瞩目的焦点,那么替考暴露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以万历皇帝的性格,不会采取这么极端冒险的路线。
  不用说,皇帝这个心态肯定也在林泰来的算计之中。
  万历皇帝心里憋着气,问道:“关于武科殿试,还有议论否?”
  没有大臣说话,万历皇帝便对申时行说:“大概要提前贺喜先生了,门客为佳话也!”
  万历皇帝还记得林泰来这个名字,并记得是首辅申时行的门客。
  所以这话的意思就是,提前恭喜首辅你了,你这门客八成就是状元了。
  申时行很无奈,皇帝什么时候能成熟点?这种话也随便说?
  这个语气,就像是当年万历皇帝在某次考试时对张居正说:“先生你的功劳无以酬答,就只好给伱儿子一个状元了。”
  虽然说皇帝可能是刚在清流这边碰了壁,所以存了拉拢自己这个首辅的意思。
  但那种话尤其是在考试前,合适公开说出来吗?
  正当这时,忽然有个小御史从班位里蹿了出来,奏道:
  “臣监察御史王象蒙奏事!虽与武科无关,但却与武科之人有关!”
  随即王象蒙掏出奏本,又将西城察院关于林泰来的审判结果呈给了皇帝。
  然后王御史继续声嘶力竭的进谏:“林泰来德行有亏,身背案件,不该有资格继续参加殿试!
  叩请圣上明察!不能让林泰来和郑国泰一样,得到不配有的功名!”
  听起来在朝会上很常见的攻讦台词,却让万历皇帝勃然大怒。
  自己想推郑国泰上位,一堆人跳出来死命反对;自己刚随口说了下林泰来,立刻又有人跳出来反对!
  真踏马的没完没了是吧?是不是自己随便说什么,都要有人反对?
  本来万历皇帝心里憋的一口气就急需发泄,这时候仿佛找到了宣泄口,朝着宝座下的王象蒙斥道:
  “刚才朕已经询问过武科之事,为何不见你进言?
  此时议论已经结束,你却又兴风作浪,分明是居心叵测、挑衅生事!”
  王象蒙极力狡辩说:“陛下!臣只是秉持公心,直言而论,未曾过多考虑时机!
  岂能因为听到逆耳忠言,就责怪臣下不会说话?
  既然郑国泰弃考,那林泰来背负案件,一样该视为弃考,怎能被提前施恩许诺?”
  王司徒愕然望着侄儿,仿佛不认识了一样。
  林泰来到底给你灌了什么迷汤,让你如此卖力气的演出?
  瞅这架势,准备连你王象蒙自身都可以牺牲了?如果为了个武状元,让王家赔上一个御史,那就亏大了。
  而申时行则集中精力察言观色,万一王象蒙玩砸了,他就要随时准备补救。
  被激起了火气的万历皇帝听到王象蒙满口大道理和上纲上线式的狡辩,也是越听越火大,对右手边的锦衣卫官大喝道:
  “将这无事生非之徒推出去,杖责二十!”
  王象蒙立刻不喊了,任由锦衣卫官校把他拖了出去。
  卧槽!王司徒觉得这波不亏了,这是王家第一个廷杖,就这样被骗来了?
  混大明官场都知道,廷杖伤痕就是言官的勋章。
  还有,林泰来的武状元彻底稳了。
  想来想去,武状元剧情实在没啥可写了,准备结束换新阶段。
  (本章完)
  ------------
  第二百九十七章 仁至义尽
  今晚的王家从外部看不出什么,一如既往的低调,在大门口处,连带有王家标记的大灯笼都没有挂。
  但是在王家内院,却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就差张灯结彩了。
  继少司徒变成大司徒、未来姑爷勇夺武试第一后,今天又一次喜事临门。
  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代理西城巡城御史王象蒙今日抓住时机,成功挑衅皇帝,喜获廷杖二十,为家族增光添彩。
  此时王御史有气无力,只能趴在里间的软榻上。他一边忍受着被毒打后的阵阵剧痛,一边听着外间觥筹交错的声音。
  隐隐约约间,似乎还听到了林某人和叔父王之猷猜拳行酒的动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