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乔安没有打算为这份即将出世的报纸,取一个曲高和寡的文艺名称,基于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大众喜好,她打算用《每周早报》这个简单无比的名字。
通俗易懂,接地气。
眼光放长远一点,如果周报的销量不错,还可以再出版一份《每日早报》。
至于报纸内容,则是重中之重。
她认为内容一定要通俗,却绝不能低俗。
从表面上看去,这一点似乎不值得特意点出来,但是乔安心里清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她所要发行的报纸只会昙花一现,绝对走不长远。
逐利而行是商人的天性,历史上,到了后期,欧美国家无数商人看到了蕴藏在廉价报纸里的商机。
然而许多廉价报纸不知把控文章内容,甚至刻意放低道德底线。报纸上充斥着捏造出来的虚假新闻,哗众取宠富有歧义的标题,当然也少不了暧昧下流的小故事,一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这样做的确是获利颇丰,但是后世无数成功的报纸已经用自己实际行动证明了,在道德与利益、严肃与低俗之间,是存在着平衡点的。
有着后世记忆的乔安,当然想着往更好的方向谋划,争取办一份能够引流潮流的报纸。
关于报纸内容涉及哪几个方面,她决定直接随大流把报纸定性为综合性报纸,多设置几个板块,满足各类读者的喜好。
喜欢看社会新闻,有社会板块;喜欢看小说连载,有文学板块……
不过稿源是一个问题。
她可以事先写出几分新闻范文,以及提供一下大体方向,方便他人模仿。不过限于人脉短缺,剩下的就需要公爵夫妇出力了。
还有文学板块,想当初,法国《新闻报》的小说供稿者是一串法国文坛名流,比如巴尔扎克。
对,就是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写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著作的那位文豪。
也不知道她能不能约到几位文学大家。
不过她觉得希望不算大。
目前俄国报界里,文学类报纸是几大主流之一,真要比高雅与地位,她这个新创的无名报纸,是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这些老牌报纸的。
小说家与画家有所不同,很多未来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也并非完全岌岌无名。有了名气,挑选刊登自己作品的报刊时,就拥有一定选择权了。
有才华的人,机会总是比普通人要更多一些。
算了,她到时候把名单交给老公爵,看看能不能争取到吧。说不定有哪位未来的文学大家,暂时还没扬名,或者一时陷入人生低谷,听了宣传就想要供稿了呢。
至于寻找愿意花钱在报纸上投放广告的商家,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步骤了。
能找到广告承租商最好,找不到也无所谓。
老公爵夫妇以及她的两位姐姐、姐夫,名下都有着自己的产业。如果第一期报纸招不到承租广告的商人,她就先用广告版面为自家产业营销一波好了。
等到第一期报纸发行后,在数量庞大的发行数面前,承租者的顾虑自然会消失
乔安认真详细写好自己计划书,剩下的就看谢尔巴茨基公爵的决断了。
********
书房内,谢尔巴茨基公爵坐于书桌前。
午间越发刺眼的阳光透过洁白的纱帘,只余下柔和的一层金芒,轻柔地披在了他宽厚的肩上。
他手里正拿着一份文件,他已经足足看了两个多小时,纸上的空白处被他写满了批注。
这是今天早餐过后,吉蒂交给他的计划书。
原本他是抱着哄孩子的心情接了过来,打算闲暇时看一看,但当他稍微翻阅了一下后,神情就渐渐变得专注起来。
吉蒂打算办一家报社,发行廉价报纸。
他对廉价报并不陌生,他当年读书时,还曾托友人订阅过法国的《新闻报》《世纪报》。
这些年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地,他也见过有商人、贵族尝试着复制便士报的路线,但是成功者也仅是维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丝毫没有撼动传统报纸的地位。
他曾在私底下思考过,这里面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他认为,农民、工人的教育问题是个很关键的原因。
报纸定价再低廉,噱头再吸引人,但如果报纸的销售目标不识字,那就不会去买它。而读得懂的,又有大批人不屑于买它。
想当初陛下刚签署《一般法令》时,每次他参加那些大大小小的议时,总有人挥舞着手臂,说:“先生们,想想如今国内的识字率吧,已经低到让我不忍在此时说出口了!既然如今连皇帝陛下都承认了农民们拥有受教育权,那我们为什么不多修建一些学校呢?”
现在各地都在兴建学校,扩招学员,这个时候再办廉价报倒是个不错的时机。
但是识字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他手中这份计划的精明之处了。
这虽然是一份推向中下层群体的报纸,但是它没有如同俄国市面上一些用来试水的廉价报纸一样,为了吸引底层人民购买,完全放弃了文章质量。
它竟是试图打通传统报纸与廉价报纸之间的隔阂,真正的将报纸的受众面向所有阶层,从而提高报纸的销量。
最重要的是,从计划书上的内容来看,这不是未经深思熟虑的异想天开,而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缜密布局的成熟方案。